skip to main
|
skip to sidebar
涂茂興老居士學術論文
2009年4月26日 星期日
"慈濟全球資訊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Facebook 名片貼
慈濟高雄靜思堂
也可以宣傳你的粉絲專頁
慈濟高雄資深團隊 Tzu-Chi Kaohsiung Senior Team
也可以宣傳你的粉絲專頁
Facebook 名片貼
涂茂興書畫藝術賞析
也可以宣傳你的粉絲專頁
Facebook 名片貼
涂茂興 感悟人生
也可以宣傳你的粉絲專頁
Facebook 名片貼
涂茂興
建立你的名片貼
訂閱
發表文章
Atom
發表文章
留言
Atom
留言
總網頁瀏覽量
Translate
熱門文章
慈濟運用非營利組織行銷策略
二、慈濟運用非營利組織行銷策略 非政府組織機構的興起,是為彌補工商界凡事以利益為考量,和政府以照顧多數民眾為原則而產生偏差。範圍包括文化、教育、藝術、醫療保健、福利、宗教、人權維護、社會公益等,這些非政府組織機構皆形成了所謂第三部門﹙The Third Sector﹚,與商業部門...
志工管理及運用
一、前言 志工的社會:Weiner(1990): 1、對人群服務組織的資源分析,必須包括志工提供給組織機構的時間及投入。 2、一個有效的人群服務的管理者必須貢獻其精力,使志工成為人們和管理過程之間整合的一環。 二、志工管理的重要性 1、志工對組織是一種助力,但也可...
志願服務理論與實務課程大綱
教學目標 進度安排 教學方式 評量方式 溝通觀念與增強認知 認識志願服務之理念、功能、倫理、法規與未來趨勢等 第一週~第五週 第一週 課程簡介 志願服務的基本認識 第二週 志願服務的功能---對社會、組織與個人 第三週 志願服務的發展趨勢---談國際志工 第四週 志...
慈濟志工組織結構的轉型與衝擊
五、慈濟志工組織結構的轉型與衝擊 慈濟在1981年成立「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籌建委員會」之際,也即是坊間所謂的「財團」開始進入慈濟核心,由此,慈濟已得到眾多企業機構或企業家個人支持、贊助。社會掀起一股慈濟熱潮,他們不但捐款、募款,出錢出力,甚而投入慈濟委員、慈誠〈慈濟志工〉行列,提供...
企業的社會責任
三、社會責任應有多少? 一個企業應負擔多少的社會責任呢?一個企業經理人是否知道什麼是他們的社會責任? 誰又能決定企業做何種活動對社會是有益處的呢?這些是很難回答的問題,企業經理人並不能準確的衡量,他們所參與的社會活動所獲得的利益在那裡? 對一般企業而言,政府應照顧社會的需要...
韋伯的宗教社會學
相對於塗爾幹的功能論解釋,韋伯的宗教社會學有更多來自於歷史的類型學分析,他不去問宗教的「本質」是什麼,而是探究以宗教之名所形成的「共同體行動」究竟有哪些類型? 他們各自的「社會效果」又是如何? 基本上,韋伯認為由宗教或巫術的因素所引發的行動,是以此世為取向的,這些行動的動機從其原...
企業社會責任正反面之觀點
雖然現代企業經理人已能接受擔負社會責任的觀念,但長久以來,仍各有不同的觀點意見爭論不已。爰依據各方的觀點,予以綜合列出多項理由為企業社會責任的正反面提出辯護: 業的活力顯現於社會責任:一個企業機構必須保持其目前所享有的社會地位和現有力量,積極投注在社會中。反之,別的企業則會...
宗教非理性的根源
綜合論之,韋伯式的史觀並未預設「目的論」的框框,「理性化」更不意味著後代人對生命意義的詮釋上,一定會比古人「進步」。 事實上,他在探究宗教與科學之間的衝突時,並未明顯偏袒任一方,因為在他看來,它們不過是「價值多神論」的現代條件下,彼此難免起爭執之多元價值中的兩個生活領域。 (S...
倫理的相關理論
倫理的相關理論 探討全面倫理管理,有必要瞭解倫理學的相關理論,俾做為形而上的哲思,進而發展形而下的方法技術,並驗證於教育現場實務,建構出經世致用的普遍原理原則,據此,以下分別探討倫理的意義及倫理學的理論基礎,以引導後續研究的途徑。 倫理的意義: 許慎《說文》:「倫...
搜尋此網誌
Wikipedia
搜尋結果
我的網誌清單
涂茂興 & NGOs Cultural Studies
● 佛門開宗立派的條件
5 年前
Blessings and Gratitude to you
梅蘭竹菊與君會 網站連結
梅蘭竹菊與君會
關於我自己
Unknown
檢視我的完整簡介
慈濟的社會運動
慈濟所推動的是另類的公共事務參與方式,柔性的、心靈的、寧靜的的社會運動,是一個集體行動文化現象,長期的從底層而起的寧靜改革,隱形社區的凝聚力,形成一種相互支持、相互加強的社區連結。這種有別於抗爭性的社會運動,透過信眾在生活世界中的具體實踐與相互影響,期望來逐漸改變社會的體質。
網路連結
穿梭歲月,看見慈悲容顏
淨の物語
梅蘭竹菊與君會
多國語言翻譯
台灣之路
法鼓山心六倫
涂茂興 & NGOs Cultural Studies
斷箭勇士の家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台灣的NGO經驗慈濟基金會
慈善與醫療的結合
Perf Spot
網誌存檔
網誌存檔
3月 2018 (1)
2月 2014 (1)
12月 2013 (1)
10月 2013 (1)
9月 2013 (4)
8月 2013 (2)
9月 2009 (5)
8月 2009 (8)
7月 2009 (4)
6月 2009 (7)
5月 2009 (6)
4月 2009 (16)
3月 2009 (13)
2月 2009 (10)
1月 2009 (13)
12月 2008 (16)
11月 2008 (14)
10月 2008 (14)
9月 2008 (8)
8月 2008 (13)
7月 2008 (15)
6月 2008 (16)
5月 2008 (28)
4月 2008 (11)
台灣社會的期許與需求
從台灣非政府組織(NGO)所碰觸到的社會文化現象,在面對所有人性善惡、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和溝通、淒苦的生命故事、都市人困惑和迷亂、透視人的心靈、創造性地揭示當代人夢幻困境的時後,當竭盡所能的付出的同時,作一深切省思和檢視;有人指責,慈濟興盛之餘,邁進國際援助活動參與國際事務之後,最缺乏的,乃是對本土及志工生活的真誠、洞察和熱情。慈濟本身具有生存的優勢,在廣泛融合世界文化氛圍的基礎上,源自充分利用本土的一切文化資源,理應加強關注本土的社會人文,闡揚人道誠正精神,塑造人性至善核心價值,與台灣人自己生存狀態和文化狀態相聯結,永續為對人的生命、生存和心靈的觀照、呵護、熱愛與幫助。
聲明啟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