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發現
由上觀之,慈濟平日致力於從事社會慈善事業,每逢國際間或國內社會發生重大災難事件時,都能緊急總動員組織成員投入賑災工作,以彌補國家社會功部門資源不足。慈濟四十一年來的文本脈動中,其成功背景不可缺少的具有多項因素,且在社會生活中發生作用和對台灣社會的深具意義價值,但慈濟組織轉型成功的要素,則是建設花蓮慈濟綜合醫院、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和南亞大海嘯的賑災等進程脈動而獲致成功。
由於花東地處偏陲、醫療設備不足,患者必須跋涉路遙到台北或高雄就醫,經常延誤時間,造成殊多遺憾。財團不可能在此建醫院,政府也無力顧及,也因保證金的問題,一般貧民急病送醫不易,病癒後出院又無法獲得妥善的休養。但慈濟視生命同等尊貴,不應受到忽視;因此決定排除萬難,在花蓮建設一座設備完善、兼富人文關懷與先進科技的現代化醫院。1979年證嚴法師於全省聯誼會正式發起籌建一座有六百床規模的綜合醫院。1986年花蓮慈濟醫院正式落成啟用,為慈濟醫療志業磐石,開展了成功的首要因素。
整體而言,慈濟光是委員、慈誠的人數,就已經有五萬多人,等於五萬多個家庭,再加上其他志工團體。從學校,從志業體同仁開始,以及慈濟的志工們的家庭,這都在社區裡面,為關懷鄰里居民,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投入社區環保工作,定期聚會聯絡感情,主動關心社區需要關懷的人;從修心、齊家,改造了整個社會,發揮對國家的影響力。
慈濟透過貧戶的經濟補助和居家關懷,以及資源回收、骨髓捐贈、社區志工等柔性的、心靈的、寧靜的的社會運動,這一種寧靜的改革,隱形社區的凝聚力,形成一種相互支持、相互加強的社區連結。積極地開創一個完善、和諧與統一的社會環境,這對於社會安全建構的理性過程中,存在著社會性轉向的發展空間。同時對於社會安全制度的構想和發展,起了積極性的轉化作用,改變社會的體質,安定和彰顯其對台灣社會優質文化的貢獻。
三、後續展望
依循後現代文本概念,筆者冀望本論文的書寫形式,皆使閱聽讀者得以更加指正成為文本的解碼者、意義的建構者和文化的生產者,且有助於來者之研究;另一方面,本論文研究對象慈濟資料內容豐富廣泛且具多樣性,期盼來者可以繼續加強研究發現及論述深度,以提升論文創見與價值。
論文正文p.101-102
● 佛門開宗立派的條件
5 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