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世界的多元與複雜,已然超乎想像。科技發展改變了地球的面貌,通訊與傳播縮短了人際間的距離,雖然永恆的價值依然存在,但快速變遷的社會已讓人難以認識與掌握。
曾幾何時,1620年搭乘五月花號的移民,歷經三個月海上航行才橫渡大西洋,抵達目的地-波士頓;1924年美國探險英雄林白(Charles Linbergh)以二十四小時的時間,不著陸飛行橫度大西洋,創下了當時的歷史紀錄;而今天搭協和號客機僅需三個半小時就可由巴黎直達紐約。
通訊方面更有革命性的改變,1930年倫敦、紐約間三分鐘的長途電話費用為三百美元,今天AT&T的費用是每分鐘0.09美元。地球依然如故,人類卻已克服了地理環境的限制、整合區域的發展、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人類文明快速變遷的同時,我們也看到:跨國公司的蓬勃發展,使得一向被視為國家最高象徵的主權受到限制;產業的過度發展,導致地球的污染嚴重、物種滅絕、生態失衡、氣候異常、災難頻傳;競爭的藩籬撤除後,貧富國家的差距懸殊,形成了棘手的南北問題
1991年冷戰結束後,國際體系由兩極對抗轉變為單極多元,國際秩序崩解,區域的權力真空,誘發了令人震驚的宗教迫害與種族屠殺的內戰。
在這既深且廣的變遷中,我們發現私有部門、非營利、非政府組織在二十世紀晚期快速的成長,如果十九世紀全球最大的結社革命是民族家的誕生,二十世紀的代表將是私有的、非營利、非政府組織。
在人權、環保、兩性平權、國際開發、人道救援、安全等議題與工作上,非政府組織整合了民間的資源,結合了志工的力量,以靈活的組織,有效的方式,在國際事務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發揮無可取代的功能。
多年來,我們在各種活動與文獻中常見到國際政府組織(International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GO)、國際非政府組織(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INGO)、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
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PO)、公民社會團體(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CSO)、私人志願組織(Private Voluntary Organizations)等組織,其中國際政府組織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概念意涵較為清楚,尚無混用的困擾。但是,國際非政府組織與非政府組織之間、 非政府組織與非營利組織、公民社會團體之間,混用情形非常嚴重。目前學術界並無一致的共識與看法,因此帶給初學者無謂的困惑。
本文引自:台灣非政府組織發展概況與展望(下同)王振軒(南華大學非營所教授)
● 佛門開宗立派的條件
5 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