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慈濟國外援助的效應價值
人不能離開社會而生活。人在生活過程中需要滿足個人的物質和精神的需要,而任何人需要的滿足又都離不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這個前提和基礎,只有社會發展了,人們的需要才能得到更多更好的滿足。當這種社會的需要為人們所意識到、並願意為社會做更多貢獻,這時社會需要就轉化為個人需要,而表現為一種奉獻精神,比如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對國家的忠誠,對社會的關懷與熱愛,立志為人類多做奉獻,都是高尚的社會性動機。這種動機對人的行為具有巨大的推動力量。
一、 通過「台灣佛教」NGO之名
90年代,台灣的NGO開始有區域化、全球化的趨勢,國際議題逐漸受重視,例如環保、婦女、勞工、人權等問題,許多新興問題開始以全人類的觀點加以看待。如果一國政府危害其兒童、環保、婦女、勞工、人權,他國的NGO,或是國際的NGO就會加以干預,例如台灣的生態和動物保護問題、中國的人權問題就受到國際批評。
自1991年起,慈濟進入國際化的年代,隨著海外分會、聯絡處的擴展,國際救助網路也從亞洲的大陸、外蒙、尼泊爾,延伸到非洲的衣索匹亞;從花蓮、台灣全省,到美、加等五大洲的貧民區。目前國際賑災進行地區,包括新加坡、斯里蘭卡、菲律賓、伊朗、巴拉圭、泰國、馬來西亞、墨西哥、捷克、南非、印尼、阿富汗、美國、薩爾瓦多、印度、多明尼加、北朝鮮等國。
慈濟基金會與聯合國結緣於美國「九一一」時,美國慈濟人於第一時間給予協助,慈濟人以溫暖的肢體語言安撫撫慰民眾,以藍天白雲的腳步走在受傷的土地,三個月一千五百人次,終於贏得信任,也展現了台灣無窮的生命力與愛心,當時在災變現場能進入封鎖線一百公尺處投入救災的三個團體之一,即是慈濟;藉由慈濟人在全球的付出及精神,慈濟基金會於2003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通過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認證,加入聯合國非政府組織會員,成為聯合國非政府組織人道救援的團體之一 。使得慈濟國際人道援助工作又邁向另一個里程碑。
從慈濟基金會的發展界面來看,近年來四大志業引進了高科技的專業知識,強調專業管理階層的自主性,以及突顯組織管理的運作法則,均說明慈濟基金會未來的發展是值得被期待的;而這些相關的期待包括證嚴法師個人和慈濟人共同的遠見、不標榜突顯個人魅力的人性領導、滿足需求感恩的忠誠心理、主動自發的全心奉獻,改變台灣社會價值結構。同時,隨著人類文明的演化,不單是慈濟,台灣的非政府組織看似身不由己地捲進了「全球化」的浪潮,但是這一波發展帶來更多的文化多元性與創造性,台灣的非政府組織若能紮根本土,放眼全球,必對「全球化」引發的種種問題作出貢獻。
論文正文p.74-75
● 佛門開宗立派的條件
5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