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1日 星期一

推展人文運動重視草根文化

十一、推展人文運動重視草根文化
本文研究出,草根組織(Grass Roots Organization, GRO)特指非營利組織(NPO)及非政府組織(NGO)中那些紮根於城鄉社區的基層民眾組織,側重於發展中國家的基層組織。草根組織是一種「自下而上」的草根性慈善組織團體。NPO /NGO草根組織的結構發展,其成員和志願者都是社會大眾,同時他們來自社會的各個層面。這些組織的產生與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民主化進程有關,是公民有組織地參與經濟社會乃至政治過程的產物,其主要社會資源,包括資金、訊息、志願者等大多來自市場、社會、海外等開放的競爭世界,具有轉型期典型的多樣性、自發性和隨意性。綜觀通過台灣草根組織近年來的發展事實,來概括這類組織未來的五大趨勢,有:從一支獨秀到遍地開花,從單打獨鬥到合作交流,從精英治理到制度建設,從默默無聞到積極獻言,從無人知曉到倍受關注。這五個趨勢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台灣草根民間組織的成長歷程及相關外部環境的變化。

阿帕督瑞(Arjun Appadurai)稱「草根性全球化」(grassroots globalization)這種源於社會結構下層,是以基層角度來介入全球化趨勢發展的模式。他認為,學術研究必須重視這些草根性全球化,嘗試認知草根文化的語彙,防止學術研究被既有知識交換的結構所限制,成為社會主流勢力的共犯,把基層的聲音和觀點排除在知識複製的機制之外。換言之,阿帕督瑞認為,學術研究想像力的擴張在於認知草根文化中想像力的活躍狀態以及其產生的能量,如果學術研究畫地自限,認為草根文化不過是懷舊凝滯不動的傳統勢力殘留,那無異是學術想像的貧瘠化。

本文分析發現,慈濟自早期(1966年起) 「竹筒歲月」裡的30位「草根 」家庭主婦們草創「慈濟克難功德會」開啟了更深、更廣的草根文化意涵。草根和有權無權,地位高下沒有關係。不論居住都市或鄉下,對社區經營,社區互助,互動,互惠關懷的感情;不論學歷家世,上至富商顯貴,下至農工白丁,皆同心協力。但近年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儒雅崇尚「慈濟人文」的精英文化。所有慈濟人均須不斷地接受這種精緻文化的專門訓練,藉以「提升」慈濟人文素質。事實上,慈濟試圖建構集體認同「慈濟人文」的效用,也同時拆解正在被召喚的集體認同,瓦解「草根性」的穩定性;大多慈濟人一方面感受「慈濟人文」的召喚,卻也同時意識到不真正位在這個「草根性」的磁場。一種因功能和階級意識強弱不等而造成的同時「既在其內又在其外」的詭異感撕裂了「草根性」圓滿凝塑集體認同的可能。這股看似不起眼的草根,卻潛藏在社會底層的草根公益勢力,連結草根社會資源,是非政府組織的重要資源,誠屬不容小覷。

非政府組織(NGO)也稱為草根NGO,或稱作草根性民眾組織。它對照現代化的都市,這並不表示草根性處在台灣「現代性」或現代化的邊緣;恰恰相反,台灣的「現代性」造就了草根性,草根性在台灣「現代性」的情境中扮演相當活躍的角色。草根性不代表回憶、凝固、懷舊和傳統的眷戀;草根性與「過去」的連結反而是它現在生存的契機和展望未來的願景。傅科(Michel Foucault, 1926-84)認為,社會中永遠存在一種草根基層的面向,是權力關係無法全然掌控的。這種草根的面向並非處在權力關係之外,而往往出現在權力關係的極限或界點(limit),以一種逸逃的方式(movement of disengagement)回應權力的侵進(Foucault 1980b:138)。只要有權力關係存在,就有抗拒。

本文從文化研究視角,吾人可以不用傳統西方「人文主義 」的解釋,而用較為寬大的解釋。即是說一切學術思想,都是人的思想,一切文化,都是人的創造。所以一切文化精神都是人文精神。草根文化,生於民間,長於民間,沒有經過主流意識的疏導和規範,沒有經過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充滿著鄉土氣息,涵蘊著豐富的生活共識。若依「多元文化論」(multiculturalism)述說,可以容納各種不同思想文化的態度與胸襟,其廣博處,可以涵蓋一切人類的成就,「人文」即是對於人性、人之文化及其價值,加以肯定尊重,不有意加以忽略,更決不加以抹殺曲解。今天慈濟慈善立足台灣、放眼國際援助活動,如何紮根凝聚「全球性的思考、草根性的行動」?推展「慈濟人文」強化精英文化 持續容忍和尊重草根文化?這是值被回顧、檢討與反省的課題。
ps:
人文主義是一種哲學理論和一種世界觀。人文主義以人,尤其是個人的興趣、價值觀和尊嚴作為出發點。對人文主義來說,人與人之間的容忍、無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最重要的原則。現代的人文主義開始於啟蒙運動,在啟蒙運動中人文主義被看做是不依靠宗教來回答道德問題的答案。在啟蒙運動的人文主義中,超自然的解釋一般被忽略,人們將這種人文主義也稱為「世俗人文主義」。在各個主要的宗教中也有人文主義,在這裡一般人文主義與該宗教的信仰和傳統相結合。也有的人文主義運動認為人有參加儀式和規則的需要並組織一定的團體來滿足人的這種需要。
草根(grassroots)一說,始於19世紀美國,當時美國正處淘金熱(Gold Rush)狂潮,盛傳山脈土壤表層草根生長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蘊藏著黃金。後來“草根”一說引入社會學領域,「草根」就被賦予了「基層民眾」的內涵。近來文化研究學者多有引用「草根」一說者。野草因其平凡而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野草是陽光、水和土壤共同創造的生命;野草看似散漫無羈,但卻生生息息,綿綿不絕;野草永遠不會長成參天大樹,但野草卻因植根於大地而獲得永生。 野草賦有民眾精神,它甚至於帶著頑固的人性弱點,草根性具有強大的凝聚力,更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獨立性。
論文正文p.94-9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