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非政府組織的突破管理瓶頸與整合資源邁向國際

(二)突破當前非政府組織的管理瓶頸
台灣的非政府組織,除了少數超大型具有公信力的慈善團體,例如慈濟(基金金額高達新台幣120億元)、創世、董氏等,其餘多半因陋就簡,管理體制難以上軌道。然而,處於當前經濟不景氣的年代,中產階級的日子比以往都苦,很多人不願意再掏錢捐款。

這時,非政府機構如何突破募款困境?又如何能以“援助者”的姿態走入國際社會,為全球公民社會盡一己之力呢?尤其台灣各大基金會多年來多半自食其力,各自為政,其資訊、財務與動向多屬不透明,才是更大的瓶頸。管理,首重數字。基金會的營運數字是否真實,經常引人疑猜。


雖然台灣非政府組織的市場仍屬渾沌不明的狀態,但仍有些非政府組織積極推銷形象並企圖邁向國際化經營,一方面為了以昭公信,一方面則為了提昇永續經營的競爭力。例如,不久前才勇敢領導和平醫院走出SARS淨空的葉金川,就因為多年公務員時期任事勤勉、形象清高,被「防治菸害」績效極為成功的董氏基金會延聘為無給職的執行長。

又例如,人才發展基金會,就聘請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當董事長;雲門舞集則聘請前文建會主委、申學庸當董事長,這些非政府組織不僅能利用具公信力與管理能力的領袖資源,也可藉由這些領袖清新的形象,募集更多的財力、人力與物資,在國內外從事許多具實質意義的公益活動。

(三)循序漸進整合資源,走入民間邁向國際
台灣最大的基金會慈濟,就是實例。慈濟擁有三百萬每月固定捐錢的會員、三萬名整天奔走收「功德款」的核心幹部(委員),這種組織架構簡而言之,就是以比照「肉粽一掛」的「多層次行銷」(行銷學)或是「焦點團體」(政治學)的手法,牢牢抓住核心人員

使得非營利組織毫無呆人,更是一個高明的管理體制。當人、財務的制度訂定後,執行力的貫徹,其實還是根本,這時就需要組織文化來推動,產業界成立的基金會在這方面最容易落入陷阱,有時過度追尋本業的績效,基金會變成聊備一格的企業形象花瓶,遺忘如何落實使命。

基金會的績效不是賺多少錢,而是可以有各多貢獻,小則可從事社會福利與文化教育的工作,特別在「喚醒社會正義意識,還給社會公道」這方面上;大則足以宣揚台灣價值,推動以第三條途徑讓台灣加入「全球公民社會」的外交工作。
放眼望去,台灣還是有許多基金會滿懷理想在為台灣的未來付出,但是誰來管理、監督它們,使他們走入良性循環的坦途,值得深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