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8日 星期四

我國非政府組織與國際非政府組織接軌之策略建議

在交流日漸頻繁的國際社會,維繫國際間的互動關係,僅依靠傳統的政府外交交往模式,想要在僵化的意識形態與國家體制的限制下,有所突破,其侷限性相當大。非國家成員(non-state actors)如環保團體、跨國企業、宗教團體、人權與人道組織等,具備組織的特殊性與靈活性,在多元的國際體系裡,比傳統的主權外交形式,更具開展國際合作的能量。

非政府組織的國際角色,與政府形成合作關係後,更能進一步開拓出更多元的外交管道。當我們討論各非政府組織今後參與國際活動時,最重要者乃是先界定、規範清楚我國非政府組織的定義與活動場域,此是有效擴大非政府組織,並結合資源的第一步。其次,必須清楚認知現今國際社會的發展趨勢及我國能夠參與發揮的範圍。此外,我國未來非政府組織發展的方向是:
(一)、政府與民間應有更積極的互動
雖然陳水扁總統於美國九一一事件後所召開的「三芝會議」中更清楚的揭櫫了,我國應儘速建立明確的非政府組織國際行動策略,並積極營造台灣成為亞洲的非政府組織的主要活動樞紐,然而政府當局不應只有形式上的宣示,更應有高瞻遠矚的目光,訂定長遠且紮實的非政府組織政策,不應只是虛應故事,做些表面功夫。

對於各項政策〈例如非政府組織的財務規範、參與國際活動的準據、政府與民間溝通協調的機制等〉,執政當局認真面對民間社團所提出來的建議與策略,廣為參考、採納,並鼓勵公民社會參與,透明化決策過程,加強政府與民間的良性溝通與合作,並且強化與國際社會非政治性的連結與互助關係。

然而,與政府之間的合作並不表示民間社團或非政府組織即喪失其應有的中立態度與自主性,非政府組織仍然必須秉持社會監督的立場,不受政治、黨派、利益團體的影響,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的社會功能與責任。


(二)、迎合全球趨勢,掌握國際主流價值
如何精準地抓住全球的趨勢,並強調出“主流價值”,端看資訊策略的運用,在資訊資源豐富的情況下,揀選出最有效益的資訊,並以此作最有利的選擇。例如,在全球均引用「公民社會」觀念,強調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政治與全球化管理的同時,台灣在此一局勢裡

不論是在政治、社會、經濟各領域都已有相當程度的涉入,而三個部門—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在結構上,也尚能稱得上現代化,因此,台灣民主開放與經濟自由化的形象,應能為國際社會所接納。台灣應利用此一優勢,做為參與國際社會的主要籌碼。可先從三個方向著手

1、利用有效的資訊技術,蒐集國際議題,並分析其主客觀環境因素,抓住其主流價值。
2、建立完整的台灣非政府組織發展的資料庫,並落實運用在台灣推廣非政府組織的國際活動。


3、整體活動之戰略設計與技術運用,須多元且富彈性,例如,當政治力介入我國非政府的國際活動時,可運用國際相關聯盟組織的力量,甚至由媒體的正、負面大肆報導,都是具彈性的非政府組織行動戰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