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7日 星期六

非政府組織全球思維在地行動


歷史經驗證明,台灣的傳統民間組織曾發揮過相當程度的「社會自治」功能,不只滿足先民們在日常生活上的需求,也扮演了集團秩序的維護角色。台灣許多經營非營利事業的公益組織,也不斷提高了公民參與的意願與機會,近年來台灣一般民眾對於公益活動的投入有明顯增加的趨勢,特別是新的認同,傾向於「後物質主義」(post-materialism)的價值觀,也就是強調不為物質慾望所左右,講求人生境界的提昇。

這些非營利組織的「志願主義」,也適時為「社會自治」增添了動力。而台灣的非政府組織網路已在眾多民間人士、團體的努力下,不論在數量、種類與內涵,都已具有相當的規模與成績,然就非政府組織本身超然的組織使命與靈活自主的特質,台灣的非政府組織界,仍然可在國內與國際間,扮演一重要的角色,甚至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幫助政府部門創造「地球村」的未來願景。
(一)、政府應聯合非政府組織界的總體力量,建構完善的民間力量合作網絡,打造資源公平分配、生存權利合理的「公民社會」。
現代公民並非以一個孤立個體的形式存在,從公民權益的保障到公共政策的推動,公民的集體參與乃是「公共領域」能夠影響「政治過程」的力量根源

單獨或無法組織起來的需求,相對地較無法獲得足夠的共識, 因此社會上各式各樣競逐資源的群體,強勢者可以成立自行掌控的組織,弱勢者也得尋找代理組織或仗義執言者,以免被排擠到最邊緣的地位。


「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的重要性,不僅在於使人們養成自我管理的嗜好和習慣,還在於這些組織提供給公民們參與經驗,是打造「公共領域」不可或缺的建材,也是「公民社會」營利部門的發展時,關切的重點應該強調如何增進公民們自發地結社和組織的能力

期待公民們在自我管理中,提昇公民意識,並熟悉對公共事務之參與方式,以建構一個更具正當性與合理性的公共領域。就此而言,全世界無數個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所追求的目標和實際行動,充滿了可貴的啟示。換句話說,台灣在下一個發展階段中,必須正視非政府組織所能夠發揮的活動力與創造力,特別在社會價值觀的重建方面,非政府組織往往是某種「信念結社」,讓志同道合者可以跨越時空的障礙,協力完成共同目標。

(二)、向國際主流價值靠攏,加速與國際接軌腳步,為「國際公民社會」,貢獻一己之力。
近年來國際的非政府、非營利組織經常串聯推動全球議題的討論,更象徵著「世界公民」參與層面的擴大,這個由溝通所醞釀的「國際公民社會」基本結構,包括基本人權、生態保育、永續發展、兩性平等、弱勢福利、國際和平乃至民族自決等等,都已形成世界性的文明準則

台灣除不應自外於「全球公民社會」(global civil society)的種種脈動外,更應積極參與打造「世界公民社會」的全球希望工程。在實際的作法上,則有賴不斷擴展台灣公民由下往上的「社會自治」能量,增強我國「第三部門」的實力,以期在國際間創造出自我更新的契機與動力,讓台灣運用非政府組織無遠弗屆的力量,不僅為自己營造優質的公共空間,並且為台灣在全球打造「國際公民社會」願景的歷史中,立下足以傲視國際社會的里程碑。


總而言之,隨著人類文明的演化,我們看似身不由己地捲進了「全球化」的浪潮,但是這一波發展帶來更多的文化多元性與創造性,台灣的非政府組織若能紮根本土,放眼全球,未必不能對「全球化」引發的種種問題作出貢獻。

對台灣的非政府組織而言,「全球思維,在地行動」(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可視為踏出第一步的指導原則:在資訊上知己知彼,強化在地經營實力,然後謀求國際結盟,最後則是利用與國際並駕齊驅的實力,與國際一起承擔全球使命,並將努力的經驗與成果,提供「國際公民社會」(international civil society)共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