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1日 星期三

台灣非政府組織發展概況與展望-結論


綜就目前的國際環境與我國外交情勢,『結合台灣民間無限的活力,與全球各種非政府組織加強互動,推動台灣成為國際NGO的亞太據點』實為我國突破外交重圍的不二法門。就台灣現今的總體經濟狀況,雖未達山窮水盡之境,但比起以往台灣蓬勃的經濟能量相比,確實呈現嚴重衰退的情況

而反映在台灣非政府組織的現況,則是由於“剩餘的”金錢物資短缺連帶活動能量的相對銳減,加上台灣非政府組織的種類與性質繁多,然在運作規範與功能整合諸多層面,都顯得雜亂而無秩序,因此,如就台灣現實的經濟力量與非政府組織各介面間的疏離情形來觀察,推動台灣成為NGO的亞太據點,確有其困難之處


然而,台灣在目前外交、內政均呈現諸多困境之時,欲與國際社會融和,首先必須在國內眾多意見中,取得足以反映台灣價值的共識,簡單來說,非政府組織在走出台灣跨步國際社會時,必須同商業競爭一般推出具有強而有力的國際「品牌」,才能獲得國際認同,也能具備實質的競爭力,換言之,即應在當前台灣NGO界一片混亂之際,由相關政府部門及研究機構儘速召開相關會議,規劃出一條台灣NGO界在國際社會中應走的活路,大家齊心戮力,口徑一致,才是當務之急。

此外,眾所週知的是,力量積極集中,資源有效管理,才是成事的關鍵所在,目前國內NGO界的運行狀況,仍屬“戰國時期”的混亂狀況,我們看到的現象是,有如同慈濟、佛光一般財大氣粗的非營利事業機構,也有若干的非營利組織,因為經濟不景氣、資源短缺而命存三日,無疾而終。

此般情形,除極可能造成市場壟斷惡性競爭的狀況,有可能形成國內NGO市場的資源浪費與使用不當,如此又何以能集中所有資源與力量,對國際社會做出有效的回應,更遑論獲得國際肯定,使台灣成為亞洲NGO的活動據點。因此,政府與民間NGO的高層領袖,應立即研擬一套國內NGO界資源與力量整合的辦法,並迅速設立一個資訊統合與行動定調的指揮機構。


利用NGO之力與國際社會接軌,甚或藉此讓台灣與國際主流價值融和,的確為一可行且有效之途徑,然而,若國際社會的大門不開,台灣的NGO界又如何能放眼國際,將觸角伸展至國際的舞台,即如同商品的促銷手法一般,上、下游的通路已不順遂,商品的促銷管路自然不順,貨源、物資與成品長期滯留的結果,則會造成市場競爭力的逐步下滑,

同理,如果我國NGO的市場,經常因政治力介入或兩岸關係的壓縮影響,造成國際通路阻塞,那麼,企圖以NGO市場為第三軌道,全面跨足國際社會,影響國際主流價值的願景,可能只是具理想性的片面空談。也就是說,欲將台灣NGO界的活力發揚至國際舞台前,必須先暢通其發展競爭力的空間,然後才能以其能量來影響國際社會。

綜觀國內幾次所參與的「人道救援行動」,由台灣支援能量有限,僅能以金錢挹注的方式參與,又因政治力與國際社會的不認同,常常不得其門而入,而少數能參與實際救援行動的團體(如慈濟)也因勢單力薄孤掌難鳴,無法讓國際社會有較深刻的印象。因此,主動“走出去”打開國際舞台的大門是當務之急,而如何運用政府與民間研究機構與NGO界的力量,共同構思、創造出一套「積極主動式的NGO外交與國際事務參與」的辦法,自是不可輕忽的一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