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

管理的內在道德結構與價值


四、管理的內在道德是維持管理系統並使之取得效益最優化所不可或缺的內在要素,對管理活動發生著根本的作用。
(一)管理關係體現了內在倫理關係與外在道德環境的統一眾所周知,管理作為人類一種特殊的實踐活動,起源於人類社會成員勞動的集體性、組織性和社會活動過程中相互交往的必要性,其任務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是協調個人的活動,並執行生產總體的運動所產生的各種一般職能,從而使組織有一個良好的結構,把各種活動引向共同的目標。 組織是管理的“載體”,協調是管理的本質。 對一個組織而言,管理就是要在其職責範圍內協調組織內外部的各種關係,既包括對管理活動過程中人和物、物和物、人和人多種因素的合理配置與適時調整,也包括對組織成員行為的協調一致和對組織系統各成員之間關係的調整處理,還包括正確處理組織與環境(自然、社會、政府、其他組織等)之間的複雜關係,維護二者的動態平衡,以期達到組織所追求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管理關係的實質是倫理關係,管理活動的關鍵在於協調管理的倫理關係。
首先,從組織的內部管理看,管理組織猶如一台機器,其內部有著特殊的機理和運行機制,依靠一定的組織製度和規範來進行,各個“零部件”只有按照一定的規範和準則去行動,才能保證整個組織系統穩定、有效地運轉。 但是,組織的各種制度和規範不應該僅僅是技術性的,同時也應當是人文性、倫理性的。 例如,管理必須對勞動時間、崗位、勞動定額指標等有具體規定,必要時還要實施崗位責任制度和經濟獎懲、行政制裁,這些屬於技術性、權力性的管理非常必要,但卻經常同組織成員的個人需要、個性發展發生矛盾。 純粹的技術性、權力性的管理即使能強制規定組織成員的操作行為,在一定的範圍內提高工效和激發其內在的物質衝動,卻很難端正他們的工作態度,發揮人的主動性、積極性,也不可能保證人們勤奮工作的持久性,更談不上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和智慧潛力。 正是在這種意義上,現代管理理論認識到,組織活動要想取得最佳成效,就應該實施符合人性的、能發展人個性的、激發員工工作熱情的管理模式,盡可能地滿足組織成員對尊重、友誼、信任、理解、支持、感情等精神上的需要,正確處理組織成員之間、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組織與成員之間的關係問題。 這是組織內部管理活動過程中所蘊涵的管理倫理問題。 因此,就管理活動的內部關係而言,管理倫理就需要研究這樣幾個方面:一是管理關係中的管理者制度和規範;二是管理關係中的被管理者制度和規範;三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製度和規範。
其次,從管理組織的外部環境看,一方面管理組織是獨立自主的經濟實體或利益主體,不僅有正當合法的權利和利益追求,它所追求的目標還必須滿足人類社會全面進步和人類自身全面發展的要求,否則就失去了自身應該具有的社會價值,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和意義;另一方面,組織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必須依賴於國家和社會所提供的條件,例如物質資源、人力資源、文化資源,以及良好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投資環境等,一個公正的、法制的、穩定的社會是組織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任何一個生產組織和管理組織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必須重視社會利益,對社會負責。 此外,一個生產組織能否有效地防止環境污染和合理地使用資源,能否遵紀守法,照章納稅;在同其他組織的競爭中能否相互協作、文明競爭,所有這些,都體現著豐富的倫理內容。 因此,就管理活動的外部關係而言,管理倫理又需要對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研究:一是管理組織對社會、對公眾、對政府的關係及其製度和規範;二是管理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及其製度和規範;三是管理組織與管理組織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製度和規範。 這也意味著管理的內在道德與外在道德具有不可分割性,它們互相制約、互相規範,統一協調,從而達到最優化目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