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管理的交互主體性是管理內在道德的出發點如上所述,管理倫理以協調管理活動中的各種倫理關係為核心。 作為管理主體的人或組織與作為管理客體的被管理對象之間的倫理關係,是一個多因素、多層次的複雜結構體系。 必須全面、正確地把握管理倫理關係的實質,才能正確地規範管理活動。
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人總是屬於一定的管理系統。 現代管理實踐中的主客體關係在一個確定的管理系統中已經從以往的“管理者→被管理者”的單向主體性轉為“管理者←→被管理者”的交互主體性。 美國的一些學者指出,現代管理人員經常處於一些固有的“兩難處境”,他們面臨著管理價值選擇的五大困境:第一個困境是把個人的自身利益與組織的集體利益結合起來。 個人利益往往是和組織利益相矛盾的;第二個困境是既要控制,同時又需要主動性;這樣,管理人員必須履行適當的、特定的任務和職責,而他們同時又必須堅持發揮個人的主動性;第三個困境是既要執行不顧個人的規則和程序,又要照顧個人需求之間的難處,規則與程序的存在是為了減少憑個人好惡行事而增進集體的利益,但同時每個人都有他們各自特殊的需要,而這些需要常常由於要執行規則與程序而不能得到滿足;第四個困境是必須平衡個人要求和集體準則時產生的矛盾。 組織是由各種共同工作的人組成的,這些組合對每個個人有很大影響,它往往與個人的需要和願望相抵觸;第五個困境是既要執行組織的規範,又要改變這些規範,既要支持現狀的某些部分,同時又得試圖改變現狀的某些其他部分(注:參見劉光明《商業倫理學》(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5-196頁。)。 以上五個困境涉及的事實上都是關於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交互主體性問題。
另一方面,從管理組織的外部關係來說,社會、公眾、政府、顧客和其他管理組織,亦是平等的、獨立自主的、自由的“主體”,與它們之間的關係所體現的是追求“自我”利益的自主主體和平等主體的交互關係。 現代管理絕不能只顧追求自我利益而毫不考慮其他“主體”的利益,或者是採用對其他“主體”的利益進行否定的方式滿足自我利益,即通過要挾、征服、利用、威逼甚至陷害對方來奪取利益,或者以坑蒙拐騙等手段來獲取對方財錢。 管理的交互主體性要求把對方看作是與自己有著同樣主體性、同樣“人格”而予以尊重,從而相互承認、互相協作的主體。 管理的這種交互主體性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倫理意義。 由於現代管理的普遍性、全面性以及無所不在的影響力,這種在尊重對方權利基礎上,在交互主體性意義上建構的管理秩序、理性秩序,就是社會公共生活的秩序,或者說至少是社會公共生活秩序的一個基本層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