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2日 星期四

慈濟志工

慈濟歷年來所從事的公益慈善事業的具體事蹟,其行動主體出自於慈濟志工團體身上,相應於他們毫無宗教色彩所出現的草根性與親和力,呈現出一股淨化社會清流,與眾不同的組織運作特色,強化了民眾及佛教徒的認同感〈identifi cation〉帶動一股參與慈濟熱潮。從而 ,因應時勢需求,推陳出新地運用其慈濟人文舉辦多元化賑災活動,快速地擴展了慈濟志業,同時兼具社會秩序與社會教化的功能,達到慈濟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的終極目標 。

從慈濟文化脈絡分析研究出慈濟志工團隊原為扁平式組織架構型態。各都會區均有慈濟志工團體,分組負責與本會連繫、召集、統籌該區活動,遇有會務活動急速通報該都會區各組立即開會,從企劃、分配到執行工作等一貫作業,環扣順暢。事實上,並無所謂集體行動「搭便車」行為 。其關鍵在於「母雞帶小雞」的志工情結,組員屈尊降貴,啟發了互愛互助精神,也樂於接受邀約參與盛會;平時秉持倫理誠正原則,組織幹部均由組員推選產生,經證嚴法師認可後擔任。筆者強調的是,1966年至1996年這三十年的慈濟,均能扣緊「法親勝於俗親」觀念,這一種深厚情誼的扁平式管理方法,為當時「慈濟功德會」濫觴,奠定了慈濟往後發展的磐石,是慈濟人最「感恩」的日子,亦即是「以愛為管理,以戒為制度」自發性、自律的非營利組織公益團體。

從人本主義心理學美學 中我們發現證嚴法師與慈濟人同是一種「自我實現」的人〈self-actualization〉。這類型的人能夠充分開拓和利用自己的天賦、潛力實現自己的願望;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1970〉後來稱之這類人為「不斷發展的一小部分人」。這類人的性格特點:第一,他們具有較強的生活洞察能力;第二,他們有著堅強的信念和決心;第三,他們謙虛謹慎,很少受到欲望、焦慮、恐懼、盲目地樂觀或悲觀的影響;第四,他們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很感興趣,工作也成為他們獲得幸福、發現和實現自己的必要條件;第五,他們都具有積極的創造性;第六,他們很少有自我衝突現象,個性是統一諧和的,能夠把更多精力放在創造性的工作中 。

但是,這並不表示本文在論述有關成就需求的研究都放在個體的個人志向上,也有忽略了個體而達成團體目標的需求。最重要的,是他們實踐的行為動力來自于對發展、實現的潛力及毅力的集體文化中的力量,與大自然和社會和諧相處。並且對真、善、美有著熱烈圓滿的追求,把自己的工作和他人共同創造與人道關懷的完美發展結合起來,因此他們往往皆具有崇高的道德精神和完美的人生。

本文發現,一般學者論述慈濟基金會的產生與組織運作主要還是歸結於證嚴法師個人宗教性的魅力。基本上,慈濟基金會的創設理念及相關志業的推廣,與證嚴法師個人的生命歷程中強調「為佛教、為眾生」的理念和言行一致的宗教行止與奉獻精神有絕對的關係,藉由個人內在特質以及外在社會環境的促成,凝聚感動了無數的信眾共襄盛舉,開展了愛和關懷的里程。另一方面,這些平日雄壯威武的慈濟志工,無論他的出身背景、學識人品、職業財富;在慈濟的世界裏,可以放下身段,做到「君子不器,隨圓就方」的彬彬君子。在法師座下,沒有世俗的虛矯,只有赤子的真情流露。為了把「佛心師志」牢牢記在心底,行在腳下;有關慈濟的活動,無不傾全力以赴。

慈濟志工是慈濟志業的外圍組織,為完全不支薪無給職的志工,也是今天慈濟志業達到顛峰的主力。2004年證嚴法師又密集推展慈濟委員和慈誠隊融合之新組織架構。委員以「組」、慈誠以「隊」名之,組隊皆再區分為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組(隊),加強落實「社區志工」及「小組關懷、多組活動」。法師期勉全體志工將佛法落實生活中,相互提攜培養人才,人人發揮菩薩的良能,廣召社區民眾投入,發揮淨化人心的力量。證嚴法師說道 :

「誠、正、信、實」與「知足、感恩、善解、包容」都是洗滌自心的清流法水。「對外則需『慈、悲、喜、捨』,無緣大慈,與我們無緣、互不相識之人,我們能無私給予,但是,我們卻常常忘記以相同的心念對待同行的有緣人,只因細小的枝節瑣事便相互計較。問題發生的原因就是沒有合心。雖然「慈、悲、喜、捨」是對外的原則,希望天下人都很幸福快樂而無災難,但卻疏忽了自己的家庭,疏忽了與我們同修同道的菩薩行者,這是不對的。所以,再開一個新的名詞─「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向外推動。
論文正文p.39-4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