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茂興老居士學術論文

2018年3月13日 星期二

2018.03.13法務部矯正署高雄女子監獄107年度第二場生命教育愛灑活動

2014年2月5日 星期三

● 為什麼善良的人一生痛苦磨難很多-涂茂興 & NGOs Cultural Studies-新浪部落

● 為什麼善良的人一生痛苦磨難很多-涂茂興 & NGOs Cultural Studies-新浪部落

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 2013.11.28 慈濟變更內湖保護區案 都委會專案審議 兩案並陳送大會-涂茂興 & NGOs Cultural Studies-新浪部落

● 2013.11.28 慈濟變更內湖保護區案 都委會專案審議 兩案並陳送大會-涂茂興 & NGOs Cultural Studies-新浪部落

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

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2004.7普門學報第 廿二 )

星雲大師講 弟子滿義記錄

 
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必須為生命的存在與意義而奮鬥。因為,人活著不應該只是追求尸位永存,生活也不能只是為了三餐溫飽;生命的可貴,在於活得對自他有益,也就是要能活出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價值與生命的尊嚴。

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在哪裡?如何才能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有尊嚴?乃至生命的本質為何?生命的真相是什麼?這些都是提倡「生命教育」的重要課題。甚至當我們在實現自我生命意義的同時,如何與宇宙眾生、自然環境等外在因緣展現同體共生,彼此尊重和諧的共存共榮,這都是生命教育所應涵蓋的範疇。

生命教育是近幾年來才受到社會關切的重要議題,然而在佛教裡,早在二千多年前佛陀宣說的「緣起法」,就已說明生命是彼此相互關係的存在。佛陀以「十二因緣」說明生命的由來與三世輪迴的關係,幫助我們解答「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生命之謎;佛教的「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緣起」、「中道」、「空性」等真理,都能幫助我們認識生命的本質、瞭解生命的意義、創造生命的價值,活出生命的希望。

由於佛教的教義最能貼近「生命教育」的意涵,所以多年來每逢寒暑假,教育部與國際佛光會合辦的「全國教師生命教育研習營」,總是選擇在佛光山上課。○○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二千多名參加「生命教育研習營」的老師們,就在這樣的因緣下,與佛光山海內外主管共同在如來殿大會堂,參與了一場由星雲大師主持的「佛教對『生命教育』看法」的座談會。

談到生命,星雲大師首先開宗明義說:「人活在世間,就是因為有一條命,沒有命,也沒有身體,就沒有活動;因為有命,才有世界、才有人我、才有幸福、才有歡喜,生命的重要於焉可見。」

生命不僅僅限於人類,廣義來說,星雲大師認為,他就是每一個眾生的心。例如,宇宙世間,山河大地、一花一草、一沙一石,甚至一件衣服、一張桌子,都有它的生命。一件衣服,如果不懂愛惜的人只穿三個月就壞了;懂得愛惜它,可以穿上十年、二十年,它的生命自然比較長久。一張桌子,小心搬動,好好愛護,可能幾十年不壞;假如才買回來的新沙發,讓小孩子在上面蹦蹦跳跳,不要幾天就壞了,它的生命也等於死亡了。不過,這還是浮面的,真正的生命是「心」,這是死不了的。因此大師認為,在大自然裡,到處都有生命,生命就在時間之流、空間之流,乃至情愛之流中,就看你用什麼樣的眼光去認識它。

大師並且強調,佛教提倡不殺生,不殺生是一種慈悲;不殺生而護生,進而倡導生權平等,這是最合乎現代舉世所關心的生態保育,也是最積極的生命教育。

在二個小時的問題座談裡,星雲大師從佛教的觀點,指導大家重新認識生命,進一步尊重生命、愛護生命,繼而創造生命的價值、圓滿生命的意義。以下是當天問題座談的紀實。
 
時 間:○○三年八月二十三日晚間七點至九點三十分
地 點:佛光山如來殿四樓大會堂
主持人:星雲大師
對 象:全國教師生命教育研習營學員暨佛光山海內外住持主管二千餘人

 

一、現在教育部積極在推動「生命教育」,但是談起生命,一般人常有「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迷惑。請問大師,生命到底從何而來?佛教的教義能否為我們解答生死之謎?

答:「生從何來,死往何去?」自有人類文化以來,生命的起源就一直困擾著無數的思想家、哲學家。雖然有不少人窮其一生努力在探究,急欲解開這個謎題,但千古以來唯有釋迦牟尼佛和歷代悟道的禪師們道出了原委,卻又不易為人所瞭解。一般人對生命到底從何而來?如古人云:「齊生齊死,齊賢齊愚,齊貴齊賤;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聖亦死,兇惡亦死;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異?」

由於古今人士對生命的所以然,大都所知不多,因此有人把人生的歷程看成「來是偶然,去是必然,盡其當然,順其自然」。也有人說:「人是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接受了生命,然後在無可奈何的條件下度過了生命,最後在無可抗拒的掙扎下交還了生命。」甚至連孔子都教誡他的門人子路說:「未知生,焉知死?」何況是一般人?

其實,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懂得尋找生命的根源,提起「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的疑情。生,不會像孫悟空一樣,突然之間從石頭裡蹦出來。人既不是石縫裡蹦出來的,也不會無緣無故從天上掉下來,那麼人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依一般世俗的說法,人是父母所生!父母從哪裡來?從祖父母來!祖父母從哪裡來?從曾祖父母來!曾祖父母從哪裡來?……,一代一代往上追溯,最後就不得而知了。

人從哪裡來?人類學家說,人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的!猿猴從哪裡來?從爬蟲類演變而來!爬蟲從哪裡來?從細胞繁殖而來!細胞從哪裡來?再往上推進,也是找不出一個最後的答案。

人從哪裡來?基督教說,人是上帝創造的!但是上帝又是從哪裡來的呢?人從哪裡來?印度外道說,人是從梵天的口中生出來的!同樣的,梵天又是從哪裡來的呢?人從哪裡來?佛教說,生命是緣起而有的。緣起是什麼?就是由很多的條件因緣合和而有,他不是單一存在,也不是突然而有。

根據佛教的「十二因緣」說,有情眾生由於累劫的「無明」煩惱,造作各種「行」為,因此產生業「識」。隨著阿賴耶識在母體子宮裡漸漸孕育成色心和合的生命體,是為「名色」;名是生命體的精神部分,色則指物質部分。數月之後,生命體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成熟,稱為「六入」;胎兒脫離母體後漸漸開始接「觸」外境,並對外界的苦樂感「受」產生「愛」與不愛,進而有了執「取」所愛的行動,結果由於身、口、意行為的造作,又種下了後「有」的生命體,有了「生」終將難免「老死」,「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

於是「因為『無明』的關係而有了『行』為,有了行為就產生業『識』,有了業識,所以有精神與物質的『名色』,有了名色故而有眼耳鼻舌身心等『六入』,透過六入與外境接『觸』,有了觸覺就有苦樂的感『受』,有了感受就會揀擇貪『愛』,有了貪愛進一步就會執『取』,執取的結果有了後『有』的生命,因為後有的因緣而出『生』,生命又會隨著緣滅而『老死』」。因此在十二因緣的循環之下,有情眾生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便因此流轉不已。所以佛教的「十二因緣」,明示一個人的生命是三世流轉的,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循環不已,這也是佛教和其他宗教對生命看法的最大不同。

一般宗教對生命的思考模式都是直線式的,佛教講生命則是環型的。譬如基督教講:「人從哪裡來?」「人從上帝來。」「上帝從哪裡來?」「上帝本來就有,不需要從哪裡來。」這種道理不能普遍而平等,無法令人信服。佛教的主張是:「人從哪裡來?」「人從死來。」「死從何來?」「死從生來!」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我們的心則有生住異滅,生死永遠不停止,就像時鐘一樣,從一點走到十二點,再由十二點走到一點,循環不已,哪裡是開始?到哪裡才能結束?事實上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就等於常有人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如果先有雞,沒有蛋,怎麼會有雞呢?先有蛋,沒有雞,怎麼會有蛋呢?

佛教認為「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佛教對生命的看法是「無始無終」,佛教把人定位在六道輪迴、五趣流轉的樞紐地位。五趣六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人在六道裡輪迴,就是靠著「業」這條線來維繫生命。業的生命線猶如念珠的線一樣,一顆念珠等於一期的生命,一期一期的生命靠著「業」來串連,就像一條線把念珠串成,不會散失。所以佛教說生命的流轉,是無始無終的「生死輪迴」。

過去有一首歌〈一江春水向東流〉,不管流到哪裡,又會再流回來。生命之流不但在五趣六道裡流轉不停,而且佛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我們的生命不是突然而有,也無法單獨存在。例如,我們要仰賴農人耕種,才有飯吃;要有工人紡織,才有衣穿。甚至父母養我、老師教我、社會大眾共同成就之外,還要自然界的陽光、空氣、水分等宇宙萬有「眾緣和合」,我才能存在;如果宇宙萬有缺少了一個因緣,我就無法生存了。

也就是說,吾人的生命不是建築在自己的身體上,而是必須仰賴士農工商、社會大眾的眾緣成就;失去大眾的因緣,吾人的生命就難以維繫。尤其在眾多因緣當中,因為父母相愛,有緣結合,再加上我的業「因」和他們為「緣」,因此生養了我。所以,我們要研究生命從哪裡來?簡單說,生命是從因緣所生,人是從業感而來,由於我們的行為造下各種業,最後就會隨業而受報,所以生命就在「因緣果報」裡隨著業力流轉不停,這就是生命的去來。

人,生從何來?死了又往何處去?宇宙人生是怎樣形成的?其實天台宗的「百界千如」最能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都具足「十法界」,每一個法界又都具有「十如是」,所以「百界」、「千如」都在我們的自心裡。我們的心,就時間來說是「豎窮三際」,就空間來說是「橫遍十方」,所以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宇宙萬有的根源,都在我們的心中。

佛教有一部《大乘起信論》,就是要我們相信自己的真心。真心就如一塊黃金,把黃金做成戒子、耳環、飾物、碗筷等,甚至把它丟進陰溝裡,或棄置垃圾堆中,它的形態雖然千變萬化,但是黃金的本質卻永遠不變。正如一個人的生命,雖然在中陰身時不得不受生,已生不得不變老,已老不得不生病,已病不得不死亡,但是在生老病死的不停流轉中,我們的「真心」卻是圓成周遍,恒常不變的。

所以,世界可以毀滅,而我們的真心不會毀滅;生命的形相雖有千差萬別,生命的理性則是一切平等。只是凡夫在分段生死中,一期一期的生命因有「隔陰之迷」,也就是說換了身體就不知道過去的一切,致使千古以來生命之源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是生命本來就沒有所謂的起源、終始,生命只是隨著因緣而有所變化,隨著我們的業力而相續不斷,因此只要我們對佛教的緣起性空、三法印、業識、因果等義理能通達明白,則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即不問自明了。

 

二、就剛才所說,請問大師,「生命教育」的意義是什麼?佛教對「生命教育」能否提供一些積極面的啟發與省思?

答:談到「生命教育」,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先生說,有一次他問一群小學二年級學生對死亡的看法,當中有位學生回答他:「死亡就像睡了一覺,第二天就會活過來。」原來他們看電視裡的人物,被打死了還會活過來,因此天真的把真實的人生當成像電視劇情一樣。為此曾部長深感憂心的說,學生們對死亡的看法如此淺薄,我們又怎能期望他們去尊重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呢?

的確,一個人對生命無知,自然無法尊重別人的生命,更不懂得活出自己生命的尊嚴。就如現在有些父母,放任兒童恣意地玩弄蜻蜓、蜘蛛、小魚、小蝦,直至死亡為止;從小就養成不知愛護生命的習慣,將來殘殺人命又何足為奇呢?

生命是世界上最值得珍貴的東西,殺生是世界上最殘忍的事情。人間雖有貧富貴賤,但生命都是同等寶貴,任何生命都應該獲得吾人的愛護。

所謂生命,依眾生過去善惡業因所感得的果報正體,有天上飛的,有水中游的,有陸上爬的,有山中走的;也有兩棲,或是多棲,乃至無足、兩足、多足等類別。在各種生命當中,有的生命是獨立的,有的生命是共生的,有的生命是寄生的。甚至有的生命是有形的,有的生命是無形的;有的生命會動,有的生命是不動的。

可以說,在大自然裡到處都有生命。一滴水有他的生命,一片菜葉也有生命,都要愛惜。山川日月,蒼松翠柏,幾千年、幾萬年,時間就是生命。乃至佛教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時辰鐘錶,我用心、用智慧去製造它,時鐘裡就有我的生命。一棟房屋,因為我的設計、監工才能成就,房屋中就有我的生命存在。地球生態被破壞,海洋、空氣被污染,環保人士用愛心來保護,環保也有生命,愛心就有生命。

天地所擁有的生命,生生不已。因此,現在的生命學家也不能只是研究人類的生命,例如:地質學家研究地殼變化,天文學家研究宇宙星辰,氣象學家研究大氣變化,生物學家研究動植物,微生物學家研究細胞分裂,考古學家研究古今淵源,歷史學家研究人文發展等,每個領域都有他的生命價值與意義。

生命的價值就是「愛」,生命的意義就是「惜」。有愛,就有生命;有愛,就有生機;有愛,就有存在;有愛,就有延續。生命不是出生以後才有,也不是死亡就算結束;生命是無始無終,生命是無內無外。生命是活力,是活用,是活動;生命要用活動、活力、活用來跟大家建立相互的關係。例如,雨水灌溉樹木叢林,樹木叢林也能保護水分;人吃了萬物後排泄肥料,肥料又再成為萬物的養分。生命是相互的,是因緣的;想獨存,想個己,那就沒有生命了!

生命是一門艱深難懂的學問,但是儘管生命深奧難懂,分析起來不外乎「生」與「死」兩個課題。佛教非常正視生死問題,佛教其實就是一門生死學,例如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就是解決生的問題;阿彌陀佛「接引往生」,就是解決死的問題。

佛教不僅解答生死問題,佛教更是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佛教倡導惜緣、惜福、惜生、惜命,佛陀對一切眾生的慈悲愛護,載之經典,處處可見。例如佛陀曾「割肉餵鷹」、「捨身飼虎」、「施食救魚」,乃至為野干說法,他把生命融入真理,以真理供養大眾。

佛陀重視大我的生命,他說「我是眾中的一個」,他「以眾為我」,他知道有形的軀體總會朽壞,因此把有形、有限的生命融入大化之中,用無形的法身慧命來照顧眾生。所以佛教的生命能普遍全體,不僅普及一切人,一切動物,所謂「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甚至「闡提也能成佛」,這在後來「生公說法,頑石點頭」已獲得了證明。

佛陀曾為保衛迦毘羅衛國免於滅亡,多次端坐路中,藉以阻擋琉璃王的大軍攻打祖國;他曾對雨舍大臣說法,及時阻止了摩揭陀國與越祇國的戰爭。這些無非都是為了愛惜生命、尊重生命,他希望喚起大家愛好和平,不希望戰爭造成人民死傷,生靈塗炭。
佛陀對生命的愛惜,不是用武力刀槍來與敵人對立,而是用慈悲保護。例如提婆達多要攻擊佛陀,阿難發動眾人以刀槍棍棒保護,佛陀說:如果我還需要刀槍保護,還能算是正覺的佛陀嗎?

佛陀的生命不是一時、一世的,是無限、永恒的。佛陀的生命已融化到慈悲之中,當酒醉的大象見到佛陀,自然息下獸性,感動流淚;落單的鴿子飛到佛陀身邊,好像找到了安全的庇護,一動也不動。甚至滿懷殺心想要行刺佛陀的惡漢,一見到佛陀,不知不覺丟棄手中的刀子,自願皈依,成為佛陀的弟子,這都是受到佛陀的慈悲所感化與攝受。

《淨心戒觀法》說:「善門有多途,慈悲最是急。」談到佛教的慈悲,記得很久以前曾在《地理雜誌》看到一篇報導指出:「殘殺才能維持生命。」因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這是大自然的定律,所以一切動物弱肉強食,以殘殺來維持生命,這是不得不然的手段。但是相較於佛教以慈悲來護生,如智舜「割耳救雉」、僧群「護鴨絕飲」,可以說形成「佛與魔」的強烈對比。

佛教對生命的尊重,不是自己愛惜就好,如地藏王菩薩到地獄度脫苦難的眾生、觀世音菩薩遊諸國土,到處尋聲救苦,乃至最細微的「佛觀一水,八萬四千蟲」,佛教的慈慈,可以說無物不覆,無處不遍。

佛教講地水火風「四大」,地的生命就是堅固;水的生命就是流動,不流動就是死水;空氣也是要流通才能存在;光的生命就是散發熱度與溫暖。

佛教講輪迴、講因緣,都是生命。輪迴,就是不死的生命;因緣,就是集體的生命。佛教更提倡要建設無限、普遍的生命,例如,我們平常念「阿彌陀佛」,意義就是無量光、無量壽,這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的意思。什麼東西能超越時空?那就是真理,所以真理就是無限而普遍的生命。乃至佛陀的三身,應身是有為的,有來有去;法身是無為的,是進入宇宙無限的時空。所以只有真理的生命是無限,其他都是有階段性的循環生命。

宗教旨在傳播真理,宗教的生命自然能維持長久。例如佛教的寺院都是千年古剎,萬年常住;佛教的經書不但經常要曬,而且設有特別的藏經樓,盡力保護,這是現代人才有的觀念。

佛教從事慈善事業,出家人願為眾生做馬牛,都是為了成就生命;佛教徒對環保、生態的維護,建設橋樑、施茶施水來方便行人,都是在維護生命。佛弟子當中,「沙彌救蟻」是護生的表現;「南泉斬貓」也是為了表達真理。

佛教的出家人手捧經書,恭敬謹慎,不敢褻瀆,如此愛惜真理,就是愛惜生命。雲水僧手執錫杖行腳,為了埋葬動物死屍,也是表現出對生命的愛護。甚至佛門裡,弟子常以自己的壽命回向於有德高僧,所謂「回小向大,回自向他」,甚至「回事向理」,回向的思想就是生命的延續與擴大。

由於宗教的生命都有傳燈,都是代代傳承,燈續常明。因此,佛陀的生命,只要佛教流傳多久,就有多久的生命;佛法的生命,隨著真理普遍流傳,它就能無遠弗屆;僧伽的生命,只要從舍利弗、目犍連等尊者留下的道德風範,就可以看到他們的精神所在。乃至神會大師在滑台大會,大作獅子吼,為六祖大師定位,那種旁若無人的奕奕神采,至今都可以感覺得到他的生命在躍動;唐玄奘走過八百里流沙的身影,千年之後我們不是依然感覺得到他的存在嗎?

佛教的高僧大德撰寫放生文,就是在提倡生命教育;儒家主張「憐蛾不點燈,愛鼠常留飯」,也在表達對生命的愛護。佛光山在二○○四年的春節花藝展中,特設素食動物園區,不但教育世人愛護生命,並為「自然與生命」提供最佳的生活教材。另外,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印行豐子愷的《護生畫集》,也是提倡生命教育的最好教材。

○○一年佛光山發起佛教界從大陸「恭迎佛指舍利蒞台」,許多人在見到佛指舍利的剎那,不由自主的跪下頂禮,有的人涕淚悲泣,有的人法喜充滿,有的人感覺好像與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又相聚首。這種感覺就是說明,佛指舍利是活的,他是有生命的。不只佛指舍利有生命,一張紙畫一個聖賢,一塊木頭刻一尊佛像,都能賦予他覺性圓滿的生命。

過去佛教許多高僧大德為了維護聖教,不惜捨身殉教。例如,中國文化大革命時,大陸不少的寺廟、文物,就是由於許多僧眾發揮殉教精神,毅然奉獻生命而得到保護與留存。另外,一九六三年,越南總統吳廷琰為維護天主教而破壞佛教,不允許佛誕節懸掛教旗,造成廣德法師等七位僧人引火殉教。說明人的生命在平時固然值得寶貴,但在必要時能犧牲生命以完成職責,更為可貴。

所謂:「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求生以害仁者,雖生猶死;殺身以成仁者,雖死猶生。此即儒家所謂「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乃至古諺說:「人死留名,樹死留皮」;儒家也謂「立德、立言、立功」,無非都是為了留下不朽的生命。

生命是可以鍛鍊、創造的,在冰天雪地裡生存的人和動物,自然磨練出堅毅忍耐的生命力。一株牆頭草,一朵路邊的野花,他們在狂風中展現雄姿,也可以看出生命的力量。

生命之所以有力量,在於能為生命留下歷史,為社會留下慈悲,為自己留下信仰,為人間留下貢獻。因此,生命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指導學生如何尊重生命,如何活出生命的尊嚴,如何創造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尊嚴是人生最大的本錢,做人最怕尊嚴掃地,現代人不但要活得有尊嚴,甚至提倡「安寧死」,即使死也要死得尊嚴。

尊嚴不是傲慢,不是自高自大,尊嚴不是匹夫之勇,不是自以為是;尊嚴是在強權之前,不屈服、不妥協,堅持自己的立場與原則,保持自己的人格與操守。

人除了要活得有尊嚴以外,更要活得有意義、有價值。蔣中正先生曾說:「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的福祉。」毛澤東也說:「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在他認為,人生價值在於對社會對人民的貢獻,而不是向社會索取。因此,他非常強調人活著的目的和意義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佛教則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增進人生的真善美,在於懂得永恒的生命。人的色身雖然有老死,真實的生命是不死的,就如薪火一樣,賡續不已。因此,人生的意義不在於壽命的久長,乃在於對人間能有所貢獻、有所利益。例如,太陽把光明普照人間,所以人人都歡喜太陽;流水滋潤萬物,所以萬物也喜歡流水。一個人能夠活出意義、活得有用,生命就有價值。

總之,「蜉蝣朝生夕死,人生百年難再」,但是身體即使朽壞、死亡了,也不是生命的結束!所謂念天地之悠悠,感生命之無限。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活出什麼?擁有什麼?尤其如何開拓弘觀的生命視野,深化優質的生命內涵,建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這才是提倡生命教育者應有的省思!

 

三、基督教說:「信上帝得永生」,道教也說,人只要透過修練,就可以「長生不老」。請問大師,人真的可以長生不老,甚至不死嗎?

答:永生,這是個很美好的名詞,就等於永恒一樣。但世間上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佛教說人生、世間都是無常的,所謂「無常」,就是遷流、變易的意思。例如,我們的心念,前念後念,念念不斷,快如瀑流;我們的身體,根據科學家研究,組成身體的細胞,時時都在新陳代謝,每七日或七年就是一個週期,尤其七年一次的新陳代謝,能使我們完全脫胎換骨,變成另一個人。



「無常」是佛教的真理之一,然而一般人因為不瞭解無常的真義,因而心生排拒,甚至感到害怕。其實無常並不可怕,只要對無常有正確的認識就會知道,因為無常,才有希望;因為無常,才有未來。例如,上古時代,帝王專制,人民毫無自由,假如不是無常,而是一成不變,哪裡有今日的民主政治;過去石器時代,民智未開,人民茹毛飲血,如果不是無常,而是一成不變,現在不是仍然停留在文化未啟的蠻荒時代嗎?

無常,不限於某一人、某一事,它有普遍性的意義;無常,不受權利大小的影響,它有平等性的意義。無常不是完全消極的,例如:我貧窮,因緣際會,我發財了;我愚笨,經過勤勞苦讀,一變而成聰明了。

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許多房子倒塌,不少人受傷、死亡,可以說災情慘重。但是因為「世間無常」,從無常中可以重新建設,所以地震後許多大樓、學校都更新了。所謂沒有破壞,哪有建設?沒有無常,哪能更新?因為無常,一切都可以改善、改好;因為無常,我們的未來才有無限希望。

有人說,今生好苦,我要趕快好好修行,寄望來生會更好,這就說明因為「無常」,所以人生才有未來。等於汽車壞了要報銷,不報廢怎麼會有新的汽車?人的身體會衰老,身體不衰老,怎麼能換一個新的身體呢?

無常,讓人會珍惜生命;無常,讓人會珍惜擁有;無常,讓人會珍惜因緣;無常,讓人會珍惜關係。無常是人世間的真理,永生也是真理;無常苦空雖為人生實相,但在無常之中,吾人皆有一顆不變的真心,也就是不生不死的生命。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生命本來就是「永生」,就是「不死」的,死的只是肉體。例如我經常舉一個例子,茶杯打破了,要把茶杯復原已不可能,但是茶杯裡的水流到桌上、地上,我用拖把、抹布把水擦起來,一滴也不少。身體雖有生老病死,生命之流、生命的水是永恒不滅的。

有一戶人家老年得子,老夫婦歡喜的不得了,正在家裡歡喜慶祝的時候,門口來了一個和尚,對著眾人放聲大哭。主人當然很不高興,說道:「出家人,你要化緣我可以給你錢,幹嘛在我們家門口哭哭啼啼?你不知道我們正為生了個兒子在慶祝嗎?」禪師回答說:「我不是來化緣的,我所以在這裡哭,我是哭你們家多了一個死人。」

這一段話很耐人尋味,因為一般人都是「生之可喜,死之可悲」,所以生了兒子當然要慶祝、歡喜,只有死的時候才要悲傷,才需要哭。但是禪師瞭解到的是「生死輪迴」,生了必定要死,所以不需要等到死的時候才來悲傷,生的時候就知道必然會死,因此他說我哭你們家多了一個死人。

生時就註定有一天必然要死,只是時間長短而已,為什麼一定要等到人死的時候才哭呢?我們視「生之可喜,死之可悲」,這可能是一個錯誤的看法。死,有時候也是可以很歡喜的「含笑而去」,甚至「懷抱希望」而死。

印度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日本記者訪問他:「老人家,你現在最大的希望是什麼?」老人家回答:「現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快點死!」「為什麼呢?」「哎呀!老朽的身體,吃飯已沒有味道,走路也走不動了,快點死,可以換一個新的身體啊!」所以,死並不可悲,甚至還要歡喜,因為死後可以趕快換一個新而健康的身體,就如汽車壞了,也要汰舊換新。

生與死是一體的兩面,「生」就是「死」的開始,「死」也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生命是永遠存在的。所以基督教說「永生」基本上沒有錯,不過唯一有意見的是,信上帝得永生,其實不信也是永生!因為物質的身體會壞、會死,而真心的生命是不死的。相同的,道教的「長生不老」之說,其實身體不可能不老,只有人的真如自性才是長生不老。

生命的流轉,它不是信不信的問題,世間上有形的東西,有生死、有得失、有好壞;可是真心的生命,它是超世間、超物質,它是無形、無相、無頭、無尾、無來、無去,它是「絕生佛之假名,離空有之兩邊」,是永恒的。

生命究竟是「永生」,還是「長生不老」?其實生命是流轉的。依佛教的看法,凡夫在一期一期的生命中有生死,這一段一段的生死叫「分段生死」;甚至證悟成道的羅漢、菩薩,還是有煩惱,有「變易生死」,仍要慢慢進步、淨化。能夠超越分段生死、變易生死,當然就是永生;但即使不能達到這個境界,生命也還是永生不滅。因為人人都有一個不死的生命,那就是「自性」,又叫「佛性」。

因此,「信我者,得永生」,這話只說了一半,應該再補充為:「不信者,亦不死。」信,我們的生命固然生死不息;不信,也依然要在輪迴中出生入死,因為生命是生生世世,是死死生生的。

 

四、由於近代生物科技發達,中外相繼有「複製羊」、「複製牛」的誕生,請問大師,站在佛教的立場如何看待這件事,佛教認為生命是可以複製的嗎?

 

答:自從一九九七年英國成功的複製小羊「桃麗」(Dolly)之後,緊接著複製牛、複製豬、複製老鼠也相繼誕生,甚至美國的科學家表示,他們不但複製動物,而且還可以同時更改動物的基因,利用基因重組技術,複製出對瘋牛症具有免疫力的複製牛。

此外,一個進行人類遺傳學研究的國際科學家小組更說,末來複製人類可能比複製動物來得更為容易,因此一名義大利醫生已經打算開始複製人類,用來幫助不孕的夫妻,讓他們也能享有為人父母的喜悅。

儘管科學發達,未來或許真有可能誕生出複製人,但是以佛教的觀點來看,科學家所複製的是有機體,心靈的能量無法複製。也就是說,複製品只是形體上的,身體六根可以複製,但生命的精神與意志無法複製,生命要用生命才能複製,一切都不離「因果」。例如,用花、草、樹木,不能複製牛、羊、人;牛還是牛的基因,羊還是羊的基因,人還是人的基因,生命不能憑空複製,更不能錯亂因果。

基因在佛教的看法,就如「業力」,業的內容很複雜,有「共業」、「別業」、「引業」、「滿業」、「定業」、「不定業」、「三時業」、「三受業」、「三性業」等。基因是生命的密碼,但基因不是一成不變的,基因的內容也有因緣業報的關係。根據一項報導指出,基因不是從父母身上繼承下來就永遠不會改變,他是從孕育時起就接受外界的指示而加以回應表現;也就是說,基因不是操縱人類行為的推手,而是被人類的行為所左右,所以「業」才是我們生命的主宰。

其實,真正的生命應該說是一種精神的作用,是附於身體的另外一個層面。有時我們形容一個人沒有靈魂,就說他像「行屍走肉」;一個人空有身體,沒有生命力,這個身體也沒有「用」。

所謂「體、相、用」,佛教講生命的本「體」是由外「相」來表達,「體」指的是「本體」,是內在;「相」就是外在的形相,比如這個人長什麼樣子,那個人長什麼樣子。「體」、「相」結合起來,也就是「精神」和「物質」的結合,就產生了妙「用」,就有動作、語言,以及種種的精神作用,繼而有世間種種形相、種種色彩的顯現。

生命的本體,從佛教的緣起法來看,生命是延續性的,生命是有傳承的,生命是有程序的,生命也是會變化的。例如六道輪迴就是變化;又如低等動植物慢慢發展成高等的動植物,甚至高等動植物也會慢慢退化為低等的動植物,這就是變化。因為有變化,所以生命並非一成不變;因為有變化,所以每個人都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你希望有善的因緣果報,就要做善事;不做善事,結下惡的因緣,自然有惡的果報。

由於生命的本體「本來如是」,是由個人的業緣感應而有,不是人工所能製造。因此,我們看世界未來的變化,不管科學如何昌明,複製動物如何發展,基本上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是不一樣的,因為一切世間法以外,還有一個出世間法。現代科學技術的研究、發明,都是以世間的知識來發展;雖說出世間法離不開世間法,但他有一點與世間法不同的是本體不變,能變的是世間法,出世間法是不變的。因此,我們不認為現代的複製科技,真能改變生命的業和因;複製的技術儘管可以改造身體的形象,可以改變高矮、胖瘦、美醜,但是業報的善惡、好壞,本來就是自己所造作,不是他人所能決定。

所以,生命可以複製嗎?生命不是科學家所能複製,也不是哪一個神明所能創造,生命的基因都是由業力所潤生,「業」才是維繫生命的主因,故知真正的生命──「心識」不能複製,真如佛性更無法複製。未來不論尖端科技如何以基因繁殖方式來複製羊、牛、人,或是人工受精、試管嬰兒、借腹生子等,我想最好能吸取世間的醫學、心理學、教育學、生化科學為用;同時融和佛法的真理為體,如此才能解除現代人的迷思。

 

五、有生必然有死,死亡是很無奈的事,但是有人異想天開,想利用「冷凍」來保存「屍體」,希望幾十年後醫學科技能進步到足以讓屍體解凍後復活。請問大師,屍體經過冷凍又解凍之後,真有可能再復活嗎?

答:「惜生懼死」,可以說是有情眾生與生俱來的本能,所謂:「螻蟻都懂得惜生,何況是人?」人之好生惡死,如中國人說:「好死不如歹活。」英國哲學家羅素表示:「為了生存,其他東西都可以放棄。」印度詩哲泰戈爾更是謳歌:「我存在著,是一個永恒的奇蹟,那就是生命。」

所謂生命,其實包含生和死。生固然是生命,死也是生命。死亡並不是消滅,也不是長眠,更不是灰飛煙滅、無知無覺,而是走出這扇門進入另一扇門,從這個環境轉換到另一個環境。經由死亡的通道,人可以提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裡,就如同現實的人間到處移民一樣,因此佛經對於死亡的觀念,有很多積極性的譬喻,例如:死如出獄、死如再生、死如畢業、死如搬家、死如換衣、死如新陳代謝等。

死亡是任何人所不能避免的事,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生死是一體的兩面,生死在時間的長河中流轉、更替。誠如《戰國策》裡范雎說:「聖哲如五帝要死,仁義如三王也要死,賢明如五霸也要死,力大如烏獲也要死,勇敢如賁育也要死。」

儘管生死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但是千古以來人類一直在尋求長生不死的方法。例如古代中國的秦始皇派遣徐福渡海尋找不死藥,漢武帝求助道家煉製長生丹等;在科技發達的今日,現代人則把頭腦動到「冷凍屍體」上,希望透過科技之助,獲得壽命的延長。

根據報導,在法國西部索米爾小鎮上,就有一名叫雷蒙德的男子,妻子於一九八四年去世後,雷蒙德就把她的屍體冷凍在地下室裡,幻想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有朝一日妻子能夠再次睜開雙眼。甚至他也希望自己死後一樣能被冷凍起來,以期將來可以被科技喚醒,重返人間。

「冷凍屍體」是否能夠再度復活?以現代科學的神奇,未來也許真有可能復活。因為冷凍前與冷凍後,總之是一個生命體,只不過是透過科技讓他延長而已。但是透過科技把屍體冷凍起來,果真在數十年後又解凍復活了,試想,屆時你會習慣,你會快樂嗎?這到底是在替自己解脫呢?還是為自己找麻煩呢?都是個未知數。不過,「冷凍屍體」將來勢必對世間帶來極大的改變,這雖是拜科技之賜,其實也是人類自己的業力所造成。

有一部電影「今生有約」,劇中的男主角便是在他活著的時候,自願當了朋友「冷凍人體」的實驗品,結果五十年後解凍復活,卻發現親人不在、朋友已死,一切都改變了,世界再也不是他所熟悉的世界,只覺物換星移,情隨事遷,一切都那麼陌生,那麼不習慣,因此在沒有人瞭解、沒有人可以談心的情況下,內心的孤寂、落寞,真是不足為外人道。

其實,人不一定要活得久,重要的是要能活得快樂,活得踏實;我們與其關心冷凍屍體能否復活,不如思想如何在有生之年,活出生命的光彩,活得有價值、有意義。

人活著,不是為了一宿三餐;生命的意義,也不在於奔走鑽營;生命的價值更不在於本身的條件優劣,而在於對人是否有用?一顆上千萬元的鑽石,有人獨得以後,珍藏起來,人們並不知道它的用途和寶貴;一堆不值錢的石頭,以它來修橋鋪路,卻能供給普世人類的方便。因此,生命的意義,應該是以一己之生命,帶動無限生命的奮起。

生命的意義,還應該讓個己的生命結合到大眾的生命裡。如《金剛經》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能夠做個同體共生的慈悲人,將每一類眾生都視為自己的六根,缺一不可,這樣的生命才能永恒,才是不死的生命,何必一定要費盡心思,違反自然的去保留一具已經朽壞的軀體呢?

須知,生命的可貴,乃在於發揮人性的光輝,展現人的精神、毅力、勇敢、道德、愛心等高貴情操;能以一己之命,去成就群體的生命,即使短暫如流星,畢竟它已發熱、發光,何必在乎時間的長短?能夠順乎自然,不是更美嗎?

說到自然,回想五十多年前我初到台灣弘法的時候,每次外出講經,經常要跟警察玩捉迷藏。因為那時候台灣還在戒嚴時期,不容許在公開場合集眾,因此經常是我在台上講演,警察就走到台下對我說:「下來!下來!」

我在台上講演,台下那麼多人在聽,這個時候要我下來,怎麼辦?我當然也知道不下來的後果會很麻煩,只好請人帶動唱個歌,我自己下去應付一下。

警察說:「你怎麼可以在這裡集會?趕快把人解散!」我說:「不行,我是叫他們來聽經的,不能解散;要解散,你自己上台去宣布,你自己叫他們解散。」他當然不敢,就說:「你怎麼可以叫我去宣布解散?你去叫他們解散。」我說:「其實也不必要我叫他們解散,等我講完以後,他們自然就解散了!」

所以我覺得自然很好,生命就是一個自然。所謂「自然就是美」,世間上最美、最好的,就是「自然」。人要「自然美」,舉凡風度表情要雍容大方,說話談吐要幽默流暢,做人處事要通情達理,行止進退要恰到好處。能夠如此,那就幾近於自然之美了。

我們的真心、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一個自然的東西,不假造作。現在要用冷凍的方法,把人冷凍起來,暫時不要活,幾十年後再復活,可謂多此一舉,不但自找麻煩,也不一定能幸福。所以,世人很多的異想天開,固然是一時好奇,但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幫助。

六、請問大師,信佛教和不信佛教有什麼不同?是否信仰佛教就沒有生死問題了呢?

 答:剛才談到,基督教說「信上帝得永生」,但是佛教認為,信仰佛教並非就沒有生死問題,而是要人勘破生死!生和死如影隨形,不僅凡人生了要死,死了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不已;即使佛陀也要「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所以生死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如此說來也許有人會問,既然信仰佛教最後還是會死,那我為什麼要信仰佛教?因為不信會死,信了一樣會死,可見得信不信並不重要。

信,很重要!我們的生命有了信仰就有力量,有了信仰就有希望,有了信仰就有目標。信仰佛教的人雖然一樣有喜怒哀樂,甚至一樣有生死問題,但是學佛後能認清生命的實相,就有力量面對生死的各種問題,就不會受「第二支箭」之苦。

所謂「第二支箭」,這是佛經裡的一個譬喻,說明一個學佛的人和一個未受過佛法教化的人,遇到快樂或遭逢悲傷痛苦的時候,一樣會有樂受、苦受的感覺。但是,一個心中沒有佛法的人,遇到痛苦的時候,往往悲不自勝,甚至徬徨迷惑,不知如何安頓自己,這就如同中了第一支箭以後,又中了第二支箭一樣的痛苦難忍。

相反的,有佛法的人遭逢苦難的時候,他懂得從「因」上去探究、反省、改善,而不是只在「果」上怨天尤人、黯然神傷、自暴自棄,自然不會再受第二支箭的痛苦。乃至身處樂境時,也不會放縱自己,因為一旦陶醉在樂境之中而放逸身心,第二支箭便會帶來苦受。因此,有沒有信仰雖然最終都難免一死,但是沒有信仰的人,臨終的時候往往心生恐怖、迷惘、茫然,甚至死得很遺憾。反之,有信仰的人,就像天主教、基督教所說「蒙主寵召」,或者現在社會也慣用佛教的用語「往生佛國」,往生就如移民,是到另一個國度去住,自然不會感到痛苦、害怕。

所以,信仰不是讓我們不死,而是面對死亡時,能夠認識清楚,知道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另外一期生命的開始。生與死,是一而二,二而一,生固未必喜,死又何足悲;能夠生死無懼,則自然會有力量面對死亡,自然會有不一樣的看法。

我自己出家至今六十幾年,不敢說自己有多大的修行,但是我深刻體會到信仰有許多好處。就拿生死來說,記得多年前有一次到榮民總醫院做健康檢查。醫生很仔細的檢查一天後,卻又不放心,叫我隔天再去檢查。我說:「明天不行,我要到宜蘭為一位比丘尼舉行告別式。」醫生說:「你自己的生命不重要嗎?」我說:「隨緣,重要不重要很難講。」

醫生又說:「你不怕死嗎?」這個問題在我感覺很難回答。假如我說「我怕死」,醫生會笑我是「沒用的出家人」;如果我回答「我不怕死」,似乎又太矯情了,因為連螞蟻都怕死,人怎麼會不怕死呢?因此我回答他:「死不怕,怕痛!」因為痛有個限度,超過了限度,本來自以為是個英雄,痛到最後連狗熊都不如。

多年後我因為心臟開刀而住進榮民總醫院。開刀當天,經過八個小時的手術,從恢復室到加護病房,醫生很關心問:「你痛不痛?」我想,要回答得藝術一點,就說:「好舒服哦!」結果醫生不以為然,說:「不痛就不痛,還好舒服?」我心裡想,你不知道啊!平常我的生活忙碌,每天要負擔許多責任,難得有時間這麼悠閒的躺在床上休息。再說這次開刀,你說痛吧?上了麻醉藥,不痛啊!你說有什麼苦嗎?一點也不苦,睡在病床上,平常都是要我跟人家講話,現在輪到別人來問我:「你好嗎?」「你要喝水嗎?」「你要這樣嗎?」「你要那樣嗎?」都是別人來關心我,真好,真是快樂啊!
我想這就是有信仰的人最大的不同,心裡有個信仰,至少他對生死能看淡一點,看得自然一點;能夠無懼生死,人生就能活得更有意義。所以,信仰就有力量,就有信心;有信仰的人,即使受了委屈、冤枉,也不會失去信心,因為他覺得「我可以再來」。

有信心就有光明。佛經說:信仰如手、信仰如杖、信仰如根、信仰如船、信仰如力、信仰如財。有信仰,就好像手上抓個東西,很實在;不信,就什麼都沒有,很可憐。所以對於世間上有一些人常說:「我就是不相信宗教。」「我就是不相信輪迴。」「我就是不相信生命還會再來。」你不相信,就什麼都沒有,這不是在跟自己過不去嗎?所以我覺得有信仰的人,不管基督教也好,天主教也好,或是信仰民間的城隍、土地公,甚至是迷信也不要緊。有信仰,總比什麼都不信來得好;不信,就什麼都沒有,不信,生命就沒有目標,沒有未來。

不過,信仰最重要的,還是以正信最好。我們要信仰有道德的,要信仰真實的,要信仰清淨的,要信仰有歷史的,要信仰有能力幫助我們解脫的,不能信仰錯誤,信錯就很難回頭了。

現在台灣邪教橫行,但是佛教每次舉行皈依三寶典禮,都有幾千人、幾萬人參加,因為他們知道,趕快皈依正信的佛教,以免上錯了賊船、誤搭了別的車子。沒想到邪法也助長了正道的弘傳。

過去一般人學佛,都是希望能「了生脫死」。所謂「了生脫死」,能夠透視人生的真相,瞭解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當下活得自在,這就是「了生」;能夠認識死亡後的世界,對未來充滿信心與希望而無懼於生死、超越生死,這就是「脫死」。若能進一步幫助別人認清生死實相,同樣解脫自在,這就叫做「自覺覺他」,這就是大乘菩薩道的實踐,也是人道的完成。

所謂「人成即佛成」,我們要想圓滿人生,獲得解脫自在,就不能沒有佛法的信仰,不能沒有佛教的律儀來規範生活,不能沒有佛法的智慧來解決人生問題;有佛法的人生,才能了生脫死,才能圓滿自在。

 

七、佛教講「生死輪迴」,輪迴是什麼?怎麼樣才能知道生命真的有輪迴呢?請大師開示。

答:現在是二十一世紀科技進步的時代,也許有人並不相信生命輪迴的存在,認為輪迴是宗教信仰的範疇,是死亡之後靈魂取向的事情,和現實生活距離遙遠,因此毋須對輪迴付與太大的關懷。

其實,世間一切的現象都離不開輪迴循環的道理。譬如,春夏秋冬四季的遞嬗,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流轉,晝夜六時的交替,這是時間的輪迴;東西南北方位的轉換,這裡、那裡、他方、此處的不同,這是空間的輪迴。

輪迴就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播了豆種,就長出豆子;種了瓜種,就長出西瓜,這不就是輪迴嗎?輪迴就如今晚睡下去,明早又醒來,這不就是輪迴嗎?太陽下山了,明天又從東方昇起,這不就是輪迴嗎?秋冬樹葉落了、草木枯萎,到了春天,百花燦爛,草木再生,這不就是輪迴嗎?

輪迴就是生命的轉換,人有「生老病死」,死不是沒有,死了會再生。佛教講生命有所謂的「三世輪迴」,也就是說,眾生無始以來由於身口意造作的業力,形成了因果相續、無始無終的生命之流,而現起了天、人、鬼、畜等六種多樣性的生命現象,佛教稱之為「五趣流轉,六道輪迴」。

生命因為有輪迴,所以有來生;因為有來生,未來才有希望。有一些麻木的青少年,犯了重罪,將要被槍斃的時候,他自豪地說:「老子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他雖然壞,仍對未來抱有希望,何況我們這麼美好的人生,為什麼會對自己的未來感到沒有希望呢?為何以為人死後就什麼都沒有了呢?沒有希望的人生多麼可惜、多麼無聊、多麼沒有價值,所以我們要相信輪迴。

輪迴也不是定型的,現在的芒果和蘋果接枝,就能生出新的品種;現在的動物也可以改良基因,可以複製。從動植物都有辦法改良來看,因果也是可以改良的,故知造了重罪的人,只要懺悔、改過、發心、立願,就能將功折罪,就可以改變因果輪迴的果報。所以,信仰能改變我們的人生,改變我們的命運,改變我們的前途,改變我們的未來!

有的人不相信輪迴,然而不信並不表示自己的層次高超,反而顯示自己的思想膚淺。否定輪迴的存在,不是和別人為難,而是局限了自己生命的發展。美國汽車大王福特先生說:輪迴是人生意義之所在,有了輪迴,前人的經驗智慧、歷史的文化遺產,可以傳遞給後代子孫。他認為,假如我們不能將一生的經驗轉接到未來,工作只是徒勞無益;如果文化寶藏不能留傳給後代子孫,歷史的生命是有限的。

近代文學家蘇雪林教授在〈宇宙大輪迴〉一文中,介紹了一些古今中外輪迴的說法,值得參考。例如,今已絕種的南美洲馬雅人曾說︰這個世界經過四十七萬年即完全毀滅,以後又重新來過。這就如佛教「成住壞空」的思想一樣。

印第安人曾說︰他們是逃過三次世界末日的人類,第四次末日為期也不遠。但每次末日的情況都不一樣,第一次是火山爆發,大火蔓延各地將大地燒毀殆盡;第二次是大地震;第三次則是人類大戰事……。這不就和佛教所說︰世界末劫來臨時,「火燒初禪,風吹二禪,水淹三禪」一樣嗎?

此外,從歷史上許多賢哲文人的記載,也可以證明五趣六道的輪迴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明儒王陽明先生有一次到金山寺朝拜,覺得寺中的景物非常熟悉,一草一木似曾相識。信步瀏覽,走到一間關房之前,只見房門口貼了一張封條,左右觀看,好像曾經住過。王陽明終於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請知客師父打開關房瞧個究竟,知客師父連忙道歉說:

「對不起!這間關房是我們一位老祖師五十年前圓寂的地方,裡面供奉著他的全身舍利,他老人家遺囑交待不可以開啟,請您原諒,千萬開不得。」

「既然房子設有門窗,哪裡有永遠不能打開的道理?今天無論如何請您慈悲開下來看看!」

由於王陽明一再請求,知客師父礙於情面,只好萬分為難地打開房門,讓王陽明進去。昏黃的夕照裡,只見一位圓寂的老和尚亙古如昔地端坐在蒲團上,王陽明一看,咦!怎麼和自己的容貌如此的相像?舉頭看去,牆上還有一首詩,寫道:

五十年後王陽明,開門猶是閉門人;

精靈閉後還歸復,始信禪門不壞身。

原來王陽明的前生就是這位坐化的老和尚,昔日自閉門扉,今日還來自啟,為後世子孫留下一點證明。王陽明為了紀念這件事,曾經在金山寺留下詩句: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陽水底天;

閒依妙高台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一般信眾有的人雖然學佛多年,但對「輪迴」仍存有疑惑。輪迴並不是一個信仰體系與理論,輪迴更不是死亡的心理安慰,它是一門解釋我們前世與來生的精確科學。生命如果沒有輪迴,冥冥過去從何而來?未來的希望更要趣向何方?如果沒有輪迴,生命是何其的短暫無奈,前途是多麼的渺茫無寄!知道有輪迴,人生才有迴轉的餘地,生命才有下一班車可搭,才能繼續駛向無限光明的世界!

因此,輪迴不是相信與否的問題,縱然有人不相信輪迴,但是放眼宇宙的現象,如自然界、人世間、物理界,乃至你我,都在輪迴圈裡流轉;如何理性的認識輪迴,跳出輪迴,超越三界,轉生死輪迴為諸佛菩薩的菩提解脫,才是智慧之舉。

 

八、現在的醫學科技發達,科學家不斷在研究、改造基因,請問大師,基因可以改造嗎?那些聖者與江洋大盜的基因是否有所不同呢?

答:「基因重組」、「基因改造」,這是現代生物科技發展的一大成就。所謂「基因改造」,就是科學家利用遺傳基因工程及育種方法,把動植物、微生物等生物體的特性加以改良,而達成一種新的生命體。例如透過基因重組、轉殖技術,可以改變動植物的生長速度、增加抗病能力、提高營養價值、延長保存期限等。現在市面上所販售的「基因改造食品」,就是經過基因重組技術所衍生出來的食品。

談到基因改良,首先應該對基因有所瞭解。「基因」(Gene)就是決定生物特性的因子,它是由許多的 DNA(去氧核醣核酸)所組成,諸如花的顏色、植物的高度、人的胖瘦等,都靠基因來決定。中國俗諺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就是傳達一種遺傳的觀念。

基因,有人說它是生命的密碼。我們每一個人的基因不同,因此長相不同,命運也各有不同。有的人長得高大美貌,有的人長得瘦弱矮小;有的人幸福無比,有的人痛苦難堪,這都是基因不同所致。

基因在佛教來講,就是業力;但是很多基因無法解釋的問題,還必須透過業力才能解答。在一篇〈淺談基因與業力〉的醫學報導中,作者李梓就明確指出,「基因缺陷和疾病症狀經常是互為因果」,但是「醫學無法證明有基因缺陷的人就一定有相應的症狀,或是有同樣症狀的人就一定有同樣的基因缺陷」,因為「真正的病因是業力」。他舉例說:「為什麼不同的人罹患同樣的疾病,但對同樣的治療反應卻完全不一樣?同一人在不同狀態下對同樣治療的反應也可以完全不一樣?」他的結論是:「因為治療效果和業力的大小有關。」甚至他舉出醫療實例說:「原來有基因缺陷的人,在修煉後雖然基因沒有被改正,但與該基因缺陷有關的症狀卻完全消失。還有一些曾是糖尿病患者的大法修煉者,在修煉後儘管血糖仍高,但所有症狀消失。這都是從根本上消去業力,從而解除了疾病。」

「業」在佛教裡被比喻為「種子」,播什麼種子,自然就開什麼花、結什麼果,所以我們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就應該為自己的生命播下好的種子,來生才能有好的收成。至於說聖者與江洋大盜的基因是否有所不同,根據佛教主張「人人皆有佛性,皆得成佛」的「佛性論」來看,每個人都有成佛的性能,先天本具的基「因」其實都是相同,只是後天的「緣」不一樣;相同的基「因」遇到不同的「緣」,就有不同的「果」。所以科學家講「基因改造」,從佛法的觀點來看,「行善不為惡」,就是基因改造。

科技上的基因改造,應用在現在的醫療上,肯定會對人類的未來造成很大的影響。根據報載,未來透過基因重組,只要把人的蛋白基因放入到某種生物體中進行複製,然後及時收集複製而成的蛋白,就能源源不斷地提供醫療所需的血液製品。此外,基因重組也可以用來改良人種。例如日本人在七、八十年前都很矮小,現在的日本人則個個長得高頭大馬。據說,過去日本進行人種改良,他們將幾千個、幾萬個婦女送到中國東北,經過與人高馬大的東北人結合,一旦懷孕以後就回到日本,如此生出來的兒女就比較高大。

另外,德國的日耳曼民族、英國「大英帝國」的紳士、淑女風範,乃至以科技成就而自豪為「優秀民族」的美國人,他們都有他們的文化和他們的基因;中國人號稱「龍的傳人」,本來就是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們也有很好的文化與歷史,但是由於現在大家不再重視道德觀念,做人處世也不明理,自然我們的社會就是「麻布袋、草布袋,一袋(代)不如一袋(代)」。

父母生育兒女,先天的胎教固然重要,後天做人的慈悲、道德、品格、操守,父母當然也能影響下一代。所謂家教、學校教育,甚至交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都會產生影響。

不過,每個人的生命本質、命運好壞,雖然父母、師長的緣分能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與幫助,但是自己的「因」才是主力,緣只是附帶的。就如一棵植物,如果種子很好,再加上有肥沃的土壤、和煦的陽光,以及空氣、水分等善緣幫助,當然會有好的結果;如果種子的因不好,即使風調雨順,後天的緣分再好,也不見得會有好的結果。

因此,每個人的人生,不管上帝也好、佛祖也好,都幫不了我們的忙;能幫助我們的是自己,唯有改變自己的基因,也就是改變自己的業力,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業是身口意的行為,有善業、惡業、無記業。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只要是身口意造下了善惡業,都會像電腦一樣,儲存在業的倉庫裡,等到善惡業的因緣成熟了,一切還得自作自受,這是因果業報不變的定律。

「業力」實在是佛陀一項偉大的發現。人,從過去的生命延續到今生,從今生的生命可以延續到來世,主要就是「業力」的繩索,把生生世世的「分段生死」連繫起來,既不會散失,也不會缺少一點點,因此「生命不死」,就是因為有「業」的關係。

誠如李梓說:「雖然業力在我們這個空間看不到,目前尚不能被科學試驗證實,但可以用來解釋一些難以理解的現象。」尤其現在基因的發現,雖然對人類必定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與貢獻,但是基因只能說明個己生命體的因素,而佛教的業力不但有個體的業,所謂「別業」,另外還有「共業」。例如,為什麼有的人同生在一個家庭裡、同生於一村、同生於一族?這都是「共業」;各方的人士同在一條船上,或同在一架飛機上失事了,有的人命喪黃泉,有的人大難不死,這就是「共業」中又有「別業」的不同。所以,科學家們發現了生命的密碼──基因,未來希望能再發展出生命共同體的基因──相互的關係。

佛教的真理「因緣業報」,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是必然、永恒、平等的真理;科學家「基因」的發現,只是更明確地解釋了「業」的內容與功用,如此而已!

 

九、剛才大師提到,生命在「中陰身」時不得不受生,已生則不得不變老。請問大師,中陰身是什麼,他跟我們的生命有什麼關係與影響?

答:人死之後,下一期再投生前的精靈,稱為「中陰身」,也就是一般俗稱的「靈魂」,但佛教不稱為「靈魂」,而稱做「中陰身」。

陰,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所和合的報身。當人一期壽命終了的時候,有質礙的「色身」不動了,「受、想、行」也失去了作用,這時只有「心識」會飄飄渺渺的要找一個未來的歸宿。但未來是上升天堂?還是繼續投生人間?或是墮到地獄、餓鬼、畜生?都還沒有決定,這個階段就叫「中陰身」或「中有身」。

中陰身,可以說分開了前生與今世,但也連繫了今世與前生,它介乎生死之間,是此生與來生之間的一個過程,一個階段,所以叫「中有」。也就是說,人生百年以後,舊房子似的身體已毀,新房子似的軀體尚未遷入,中間這段過渡時期的生命主體,便是「中陰身」,或叫「中有身」。

中陰身非精血和合而成,非血肉相連之軀,它是一個約一呎大小的形體,像一股冥冥的光,在虛空中如蜉蝣一樣飄呀飄,飄到哪裡去,全憑業重,或憑過去的記憶與習慣而投胎。所以淨土宗說,「臨命終時」一念「阿彌陀佛」,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臨終的一念,關乎往生的去處,因此很重要。

中陰身以識為依,以香為食,它的主要任務就是找到歸宿,亦即經云「善尋當生之處」。而其歸宿是否容易找到,還要看根器而定。如《涅槃經》說:

上根者轉生,只在一念之間。
中根者轉生,要十五天。
下根者轉生,則要七七四十九天。

民間習俗中,有為亡者做「超渡」、「頭七」、「三七」、「七七」等儀式,就是這個道理。

關於「超渡」佛事,有人質疑,人都死了,誦經真的有用嗎?根據《地藏經》說,誦經的功德,七分之六生者自利,亡者只能獲得七分之一,所以最好能趁著生前多做一些善事功德。因為我們每個人一生的所做所為,難免有一些過失。我們所造下的罪業,就像石頭,把石頭丟到水裡,必然會沉下去;透過誦經功德,就像搭乘法船,把石頭放在法船上就不致沉淪,而能度過生死彼岸。

誦經真能超渡罪業?何以知道?舉個例子,幾十年前台灣白色恐怖時代,如果常喊「三民主義萬歲」、「蔣總統萬歲」,要辦護照出國比較容易,要找職業也比較容易;念「三民主義萬歲」、「蔣總統萬歲」都有用,念經為什麼沒有用呢?

有個笑話,有位法師在講經時,一再強調稱念「阿彌陀佛」的好處多多,諸如可以消災、延壽、吉祥如意……

有一位年輕人不以為然:「哼,講得太神奇了吧!一句『阿彌陀佛』就有這麼大的功用?我才不信。」法師心想,對這種人即使講再深的道理他也聽不進去,於是不客氣的對那位年輕人說:「你講什麼?混蛋。」年輕人一聽:「出家人怎麼可以罵人?」說著便捲起衣袖,作勢要打架的樣子。老法師這才緩緩的說道:「你看,『混蛋』才二個字,就有這麼大的力量,何況『阿彌陀佛』是四個字呢!」

中陰身雖然無形無相,肉眼看不到,但他六根具足,狀如三尺小兒,具有神通,能夠穿越銅牆鐵壁,去來迅速,無所障礙,只有母親的子宮以及佛陀的金剛座不能穿過。

中陰身見男女交合,對未來的母親生起強烈的愛念,出生後即為男孩;對父親生起需求的愛意,出生後即為女孩。生男生女,中陰身的入胎出胎,就此而形成。如果墮入地獄,中有自身先感受風寒霜雪的逼迫,見到熱地獄的火燄,生起煖想愛觸,以身投去,即會墮入八熱地獄;若是為熱浪盛火所逼害,見到寒氣,欲想獲得清涼,以身投入,就會墮入八寒地獄。

人死之後,既然有輪迴的存在,為什麼我們對於前世過往的事卻沒有一點記憶呢?如經上說:「人生真是苦,孫子娶祖母;牛羊席上坐,六親鍋裡煮。」到底是什麼使我們忘卻過去,愚癡顛倒,甚至將過去世的祖母納娶為妻子呢?

根據中國民間流傳的《玉曆寶鈔》一書的記載,人在投胎之前,一旦喝了「孟婆湯」,就會忘掉過去的種種。西哲柏拉圖則認為靈魂投胎前要經過酷熱的沙漠,口渴難忍,飲用「莫愁河」的清涼河水,再去轉世降生,但是一喝了「莫愁河」的水,對於過去生中的點點滴滴將遺忘盡淨。羅馬人則相信人在投胎時所經過的河叫做「奈思河」,喝了「奈思河」的水,對於前生往事奈何再也思憶不起來了。

佛教主張,人之所以會忘掉過去的事,是因為有「隔陰之迷」。陰指的就是「中陰身」。由於這個「中陰身」的隔離,使我們忘記前生的種種造作,不知身為何道眾生?
也許有人會很遺憾的說:多可惜,如果我們有宿命通,沒有隔陰之迷,能夠知道自己的過去未來,人生不是很愜意自在嗎?人類果真有了神通就很快樂嗎?譬如我們能夠測知過去,當我們知道自己過去墮為豬馬牛羊的畜生道,那時將情何以堪?當我們預知自己只剩下三年的生命,還能悠遊度日、逍遙生活嗎?有了他心通,看到對方美麗的笑容裡面卻包藏禍心、口蜜腹劍,能不痛心疾首、觳觫憤恨嗎?沒有神通,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處,多麼灑脫自在!

因此,宇宙人生的發展,有它自然的軌則,各安其位,遵循它的變化秩序,才能得其所哉。眾生由於「隔陰之迷」,換了個好身體,忘記了不好的過去,何嘗不是很美好的事呢?

 

十、佛教把人死稱為「往生」,請問大師,人往生後去哪裡呢?一定是變成鬼嗎?

 答:中國民間有一種習俗,人死後要燒金銀紙,這是源於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認為人死必到陰間做鬼,親友為恐其在黃泉道上無資可用,所以才有燒冥紙的做法,為的是要讓祖先在陰間的日子好過一點。

但是,佛教認為,人死之後,隨著生前累世所造的業力而轉生於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之間。所以,人死不一定是鬼;即使為鬼,其能享用的資具也要依他的福德而定。如果是沒有福德者,再多的冥紙對他也沒有用;如果是有福德者,就算沒有冥紙,也能得到供養。當然,若為表達生者的心意,燒一點冥紙也無可厚非,只是把祖先想當然爾地認為死後必然為鬼,實在是大不敬。

人的投胎轉世,根據剛才提到的「六道輪迴」,以及從佛教的「業力論」來說,人在這一期的生命終了以後,會依業重、習慣、憶念而投生轉世。也就是說,決定業報的先後,可分為隨重的業報、隨憶念的業報、隨習慣的業報三種:

一、隨重的業報 就所造的善惡業中,何者為重,何者先報。

二、隨憶念的業報 由憶念決定去向。譬如有人出門,茫然的來到十字路口,東西南北,不知去向何方,這時突然憶起西街有一位朋友,就朝西方走去。人在臨命終時,也會隨憶念而受報。

三、隨習慣的業報 就各人日常的習慣而受報。譬如修淨土宗的人,一心稱念「阿彌陀佛」,目的就是要養成習慣,一旦臨命終時,一聲佛號就能與佛感應道交,而得往生極樂淨土。

說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就像一個理想國,是一個清淨安樂的淨土,是很美好的安養院。極樂世界又叫安養國,阿彌陀佛把這個國家治理得沒有男女的糾紛,沒有經濟的困擾,沒有惡人的迫害,沒有惡道的恐懼,沒有交通的事故,沒有彼此勾心鬥角。不但「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而且「黃金鋪地」、「微風吹動」、「七寶行樹」、「八功德水」等,極盡富麗堂皇、美輪美奐。

有的人懷疑,真有這樣的世界嗎?其實說穿了,就如同在幾百年前,如果告訴你可以用柏油鋪地,你相信嗎?極樂世界「黃金鋪地」,就如同現代的柏油鋪地、地毯鋪地,有什麼不可行呢?

「微風吹動」,現代的冷氣不是微風吹動嗎?「八功德水」,現在幾十層的大樓上,一開水龍頭,熱水、冷水就源源而來,這不就是八功德水嗎?

極樂世界像公園一樣美麗,所種的樹,一棵一棵、一行一行的「七寶行樹」,環繞著「七重樓閣」的建築,所謂「廊腰縵迴,簷牙高啄」……,多麼美好的都市呀!

這麼美好的地方,有沒有?真的假的?這是佛經記載,是有聖言量為根據,自然不會假。其實,這樣的世界在哪裡?在極樂世界淨土的地方,也在我們心裡!所謂「心淨國土淨」,我的心胸光明磊落,心地善良敦厚,心中歡喜自在,當下就是極樂世界,就是西方淨土。所以,人不一定要等到死後才能往生極樂世界,現世就能建設人間淨土。

過去我看到很多信徒到寺院去添油香、做功德、做善事,寺裡的法師就告訴信徒說:「你這麼發心,阿彌陀佛一定會保佑你,將來一定會接引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覺得這種說法很不負責任,因為信徒供養我,跟我結緣,我卻跟他說「阿彌陀佛會保佑你,會接引你」,我自己不能回報信徒,卻叫阿彌陀佛來代替我報答,這是放棄責任,實在說不過去。

因此,我在民國五十六年創建佛光山,就著手推動養老、育幼、教育、文化等種種事業與設備,目的就是要讓信徒的一生都能在佛光山完成,我要讓他們生前就能「往生」佛光山,不一定要等將來才到極樂世界去,我覺得這樣才能報答信徒的護持與發心。

此外,現在有很多人念佛,我覺得也有一些問題。例如,問他「你今天到哪裡去?」「我去道場念佛共修。」「你念佛為了什麼?」「念佛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能夠蓮花化生,入不退轉……」。假如現在阿彌陀佛真的就要來接引他去,他一定說:「 No,不行,我的兒子還沒有娶太太、我的女兒還沒有嫁人、我的孫子還沒有長大、我的先生還需要我的照顧......。」

可見你在這裡求生極樂淨土是假的,不是真心的。不過沒有關係,你也可以坦白說:「我現在先訓練,先培養福德因緣」,就不必說得那麼冠冕堂皇,說得那麼好聽。學佛要真實,不能虛偽,你的道德,四兩可以充半斤,學佛,四兩就是四兩,半斤就是半斤。學佛的功力也是一樣,是多少就是多少,不必裝模作樣,也不必矇騙虛晃一招,實在、坦誠,直心就是道場。

總之,我們常想念死去的親人,不知道他們死後的情形如何,所以逢年過節就替他們誦經超渡,祈求他們的安寧。這種超渡、祭祀如果是表示慎終追遠的孝心,當然很好,可是一般人因為常有錯誤的觀念,以為親人去世後就會到地獄去,因此要請法師來替他誦經超渡,給他念上幾聲「南無阿彌陀佛」,讓死者的神識可以安息。這種想法真是大錯特錯,對父母長輩也太不恭敬了。因為墮入餓鬼地獄的,都是作惡多端、罪孽深重的眾生,難道父母親人在我們心目中是個人間的大惡人嗎?為什麼我們不想:父母親人去逝,是到天界去享樂,或者是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呢?

所以,對於一般人的錯誤觀念,總以為親人死了一定會變成鬼,或下地獄。佛教雖然承認鬼的存在,但是佛教認為人死並不一定變成人見人怕的鬼。人離開了這個世界,前往的地方不僅僅是地獄而已,也許是往生淨土安養,也許是到天堂享樂,也許再降生為人。只要我們生前行善做好事,好人不但仍然可以做人,還可以做個更好的人,甚至還能成為聖賢,成為諸佛菩薩,乃至如願往生極樂世界。只是其結果如何,自然是但看自己平時如何照顧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而定了。

 

十一、請問大師,古代的聖者如佛陀、孔子、耶穌、穆罕默德等,他們到底住在哪裡?如果有生命的話,他們的身高多少?他們吃什麼、用什麼、如何生活呢?

答: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跟大家說一則公案。

唐順宗有一次問佛光如滿禪師道:「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處?」

如滿禪師答道:「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法身等虛空,常住無心處;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清淨真如海,湛然體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慮!」

順宗皇帝不以為然再問:「佛向王宮生,滅向雙林滅,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山河與大海,天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誰言不生滅?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別。」

如滿禪師進一步解釋道:「佛體本無為,迷情妄分別,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了見無心處,自然無法說。」

順宗皇帝聽到這裡,終於若有所悟,從此對禪師益加尊重。

常有人問,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到底哪一尊佛最大?佛教講「佛佛道同」,佛、菩薩並沒有前後的名次及功德多寡的分別,也沒有誰大誰小,彼此「光光無礙」,都是一樣。甚至剛才提到孔子、耶穌、穆罕默德等,他們也都是信者自己心中所規畫出來的「本尊」,名稱雖有不同,意義卻是一樣。

此外也常有人問:阿彌陀佛在西方淨土,藥師佛在東方世界,那麼釋迦牟尼佛現在又在哪兒呢?釋迦牟尼佛現在住在常寂光土,那麼常寂光土又在哪裡呢?

這種問題,經禪者答來就非常活潑,因為有心,看到的是生滅的世界,那是佛的應身;無心,看到的是不生不滅的世界,那才是佛的法身。無心就是禪心,唯有用禪心,才知道佛陀真正在哪裡。

「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滅不是生滅的滅,而是涅槃的境界。佛陀現在是進入了涅槃世界,涅槃世界在哪裡?涅槃世界無處不偏,無處不在。當一個人修行成道,生命完成了,就能進入到宇宙大化之中,就能與佛同在。

如何知道自己與佛同在?當我們吃飯時,他在我們的口邊;當我們睡覺時,他在我們的枕邊;一天二十四小時,行住坐臥,他都在我們的旁邊。如蘇東坡說:「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如果你懂得,潺潺的溪水,都是如來的化身;如果你懂得,鳥叫鶯啼,都是如來的說法。我們「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甚至諸佛在哪裡?他在我的心中,我心中有佛,眼睛看到的都是佛的世界;我心中有佛,耳朵聽到的都是佛的聲音;我心中有佛,口中所說的都是佛的語言;我心中有佛,手中所做的都是佛的事情;心中有佛,三世一切諸佛都與我同在,真是妙不可言。

其實,佛教並非要我們信佛,你信與不信,與佛有什麼關係?他要我們信仰做什麼?佛也不要我們拜,佛要我們拜他做什麼?求佛,可能也很難有求必應。佛要我們做的是「行佛」,行佛之所行。佛慈悲,我就待人慈悲;佛給人歡喜,我就給人歡喜;佛有大忍耐、大勇敢的力量,我也能有忍耐、勇敢的力量。我心中有佛,佛所有的一切,我都能奉行,如此即使不求,自有無量的恒沙妙德!

我經常在各地主持皈依典禮後,總叫信徒說「我是佛」!你們敢講嗎?你們敢說「我是佛」嗎?(大眾回答:我是佛!)這下很好,你們回家去,夫妻不可以吵架,吵架的時候,想想,我現在是佛祖,怎麼可以吵架罵人?如此可能就不吵架了。假如你喜歡抽煙、喝酒,當煙癮起來,或是想要喝酒的時候,你就想,我已講過「我是佛」了,佛有抽煙、喝酒嗎?如此一想,自己可能就不抽煙、不喝酒了。所以,只要你肯承認「我是佛」,你的人生立刻就會不一樣。

佛在哪裡?佛在我們的心裡,二六時中,都跟我們同在,當我們與佛在一起,真是美妙無比。一個人即使擁有萬貫家財、顯赫家世、高深學問、崇高權勢……,都不能長久,也不一定能安心;唯有佛在我們心中,人生的境界就不一樣了。

佛,不能從形相上來看,如《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華嚴經》也說:「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你要認識佛的境界是什麼樣子嗎?那就先把你的心淨化得像虛空一樣,你就會知道佛的世界了。

 

十二、人生有很多的缺陷不圓滿,請問大師,如何才能圓滿生命,而不要留有遺憾呢?

 答:人生不一定要圓滿,殘缺也是一種美,所謂「缺陷美」,缺陷也蠻好的。例如,月亮不一定要圓滿,殘缺也是一種美;人生要能不忌殘缺,懂得欣賞殘缺之美,就是圓滿。

平時我們追求人生的圓滿,什麼叫圓滿?紅顏薄命圓滿嗎?英雄戰死沙場圓滿嗎?打死會拳的,淹死會水的,圓滿嗎?有錢的人被人倒閉,能幹的人遭遇不幸,圓滿嗎?

世間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人生往往只能擁有一半,不能擁有全部。比方說:有的人很有錢,但是他沒有健康;有的人擁有愛情,卻沒有金錢;有的人房屋田產很多,但是沒有兒女;有的人有智慧、學問,可是找不到職業,所以說「人生由來多缺陷」。

在充滿缺陷而不圓滿的人間,我們應該尋求精神世界的圓滿、悟道世界的圓滿、信仰世界的圓滿。例如,你認分就是圓滿,你知足就是圓滿,你接受就是圓滿,你包容就是圓滿。乃至現在講究同體共生、尊重包容、互助友愛、共享共榮,都能有助於人生的圓滿。甚至學習佛陀的「自覺覺他、自度度人、自他兩利」,就是圓滿。

圓滿的世界不是靠別人來為我們創造,圓滿的世界要從平時做人處事開始學習,一步一步去建設。例如,有的人做人非常偏激,左右兩邊,不是左就是右;有的人上下兩極化,對於高低、大小,階級分得非常清楚;有的人非常方正,多一點、少一點,他一點也不肯含糊、苟且,這些都不夠圓融。反之,有的人做人很中道,只要正派,只要有公義,只要大家歡喜,多一點,少一點,他都能隨順,這就是圓融,就是圓滿。

宇宙間,我們看,太陽是圓形的,月亮是圓形的,地球也是圓形的!世間萬物,如果是方形的,不管是正方形、長方形,或是四角形、六角形,一樣都是有稜有角,有了稜角就容易產生摩擦。反之,只要是圓形的,即使是長形圓、橢形圓,都是「圓」,只要是圓,就容易為人所接受;不圓,就有殘缺,有了殘缺,就不容易被人接受。

人間什麼最好?真、善、美、淨!我們要達到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就要從圓融開始。平時與父母、家人、朋友相處,要重視圓融和諧;做事能圓通,說話能圓融,做人才能圓滿。

追求圓滿,必得經過努力付出,才能享有。修道者,為什麼要苦苦修行?因為他感覺得到有一個圓滿的世界;禪者要參禪悟道,為什麼要悟道?悟了道又怎樣?因為他體證到一個清淨、自在、解脫、圓滿的世界。所以美滿世間處處求,重要的還是要求諸自己的心;心中開朗、通達、擴大、昇華,就是圓滿的世界。

現在舉世推崇自由民主,然而只有民主還是不夠,還要能幸福快樂,才算圓滿。面對現實的人生,我們不一定要追求榮華富貴,只要能「滿足」,就能圓滿。

其實,世間本來就很圓滿,但是因為我們不能悟道而有所缺陷。例如,有人問:「人從哪裡來?」答:「人從生來,生因死而來,死因生而有。」再問:「先有雞?先有蛋?」答:「蛋因雞有,雞因蛋生。」在不斷的循環中無始無終,即是圓滿。只不過世間上有很多人因為無知、無明,所以有痛苦、煩惱,因此沈淪在生死輪迴之中。

佛學,就是開展智慧之學;透過學佛,藉此把痛苦、煩惱等轉化為經驗、智慧,以提昇自己、擴大自己,才能圓滿。因此,在有缺陷的時代中,信佛、學佛、行佛,心中有佛就是圓滿。

 

 

 

 

 

 

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安置災民 高雄縣永久屋(住宅)組合屋趕工

敬呈四則新聞
壹、安置災民 高縣永久屋組合屋趕工
貳、民間團體發揮愛心 課輔照亮災區學童
參、家扶成立工作站 陪伴那瑪夏災民
肆、江丙坤公佈大陸捐款可能達台幣約45億元

88水災重創高雄縣,安置災民的組合屋與永久屋正趕工中,提供遷村災民居住。
大陸海協會捐贈的 300間組合屋,分別在六龜鄉一貫道神威道場、杉林鄉杉林國中北邊台糖公司土地建構,神威道場48間、杉林國中北邊72間組合屋預計10月20日前完工,分別安置桃源、那瑪夏、甲仙鄉小林村災民。
慈濟基金會預定捐贈1000戶永久屋,興建在杉林國中邊59公頃台糖土地上,已完成部分整地,並打設地基。
縣府社會處完成災民遷村意願調查,有 900戶需要永久屋,主要是甲仙、桃源、六龜、那瑪夏等鄉災民,已委由縣府建設處調查災民的資格,確認後決定永久屋戶數。
災區災民遷村,縣府以村為單位,有各自的活動中心、教會、婦女工作室。目前有2500多名災民暫時安置在4處營區。
資料來源:中央社

貳、民間團體發揮愛心 課輔照亮災區學童
為協助八八水災受災家庭學童能於夜間獲得妥善教育照顧,以彌補因災變導致家庭功能受損與課業學習的不足,教育部於98年9月間調查屏東縣等6縣市受災區國民小學及民間團體,評估確有需求並有意願申請參加教育部「夜光天使點燈專案計畫」協助之弱勢家庭學童,受災縣市共提出49班,891位學童,該等學童均屬迫切需要本計畫支援的弱勢家庭學童。
中華民國補習教育全國聯合會、中華民國補習教育慈善會與志光慈善會,熱心協助八八水災的受災家庭學童,特捐助教育部辦理弱勢學童「夜光天使點燈專案計畫」新臺幣100萬元;為表示感謝,教育部吳次長財順於9月23日上午11時在教育部2樓215會議室親自主持捐贈儀式。
中華民國補習教育全國聯合會為協助八八水災災區學童課業輔導,另外特別規劃以研習營方式結合鄰近大學校院甄選或推薦成績優異且富有愛心、願意當志工的優秀青年,支援補教教師擇3至5處災區收容中心對災區學童於假日時進行課業輔導(每週1天,週六或週日)。相關車資、伙食及教材等費用皆由該會募款所得支應,教育部亦於本次捐贈儀式一併表達感謝之意。
教育部為協助並提供受災的弱勢家庭學童能於夜間獲得一個安心學習的環境,仍努力尋求並匯集社會各界的資源愛心,以持續支持協助受災家庭學童夜間教育照顧服務,期使這些學童不會因受災影響未來的人生與發展。
資料來源:教育部

參、家扶成立工作站 陪伴那瑪夏災民
高雄縣那瑪夏鄉遭莫拉克颱風重創,民眾與學童暫時安置在營區及山下學校就讀。一直關心原住民的家扶基金會今天成立「那瑪夏鄉彩虹工作站」,提供全方位扶助。
「那瑪夏鄉彩虹工作站」設在家扶基金會旗山服務處,家扶基金會執行長王明仁、那瑪夏鄉長伊斯坦大‧呼頌、那瑪夏鄉民族國小校長周秀梅23日為工作站揭牌,並種下「希望種苗」,期許重生的那瑪夏鄉更茁壯。
王明仁表示,「彩虹工作站」代表希望無窮,與那瑪夏人一起重建家園,只要鄉親有需要,可請工作站幫忙。
伊斯坦大‧呼頌感謝家扶長久以來的扶持,讓那瑪夏鄉更有信心。
周秀梅則代表民族、民權、民生國小感謝家扶志工、輔導老師課後輔導學童課業、假日活動,協助學童課業、心靈成長。
家扶基金會高縣家庭扶助中心長期扶助那瑪夏鄉學生,家境困苦的學生每人每月補助新台幣1700元扶助金。88水災後,三民國中、3所小學400多名學童分別借用其他學校上課,家扶志工、輔導老師課後輔導;上述學校所有學生並獲助扶助金3年。
資料來源:中央社

肆、江丙坤公佈大陸捐款可能達台幣約45億元
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表示,根據大陸統計各界對台灣風災的捐款,實際入帳和已同意捐款金額可能高達人民幣9.6億元(約台幣45億元),是中共建政以來最大規模的援外行動。
江丙坤在海基會第7屆董監事會第4次聯席會議中指出,到目前為止,大陸方面透過海基會表達捐贈的金額,累積近台幣5.6億元且正在持續匯入中。其它還包括1000套組合屋、消毒機、毛毯及睡袋等物資。
另外,大陸各地台商協會表達捐贈金額約台幣1.4億元。
江丙坤表示,海基會代收的捐款,已在第一時間轉交主管機關,將請主管機關列出項目指定用途,而由於重創台灣的莫拉克颱風,同樣給大陸福建、浙江等地造成慘重災情,因此,未來兩岸在氣象預報、災害預警與防災救援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面對無情的災難,江丙坤說,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擁有足夠的救援設備、搜救人員與完整的防災與重建經驗,勢必要依賴國際社會的相互合作與協助。
隨著兩岸先後經歷四川大地震與「八八水災」的肆虐,他表示,兩岸在救災、援助與重建方面已累積不少經驗,未來將遵照馬英九總統在「八八水災」全國追悼大會所提示,「希望兩岸未來在災難救助與重建方面,能相互學習經驗與合作,共同抵禦自然災害」。
資料來源:中央社

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教育部今日舉行「莫拉克風災民間認養校園重建簽約儀式」

教育部9月21日舉行「莫拉克風災民間認養校園重建簽約儀式」
本次莫拉克風災校園重建(全部或部分)學校共15校已於98年9月10日確認皆由民間單位認養。為感謝各民間團體認養莫拉克颱風受災國中小學校,並使重建學校得以迅速進行後續認養契約之簽訂,教育部特訂本21日由吳部長清基主持,相關學校與民間認養校園重建簽約儀式。

本次莫拉克颱風造成全國國中小1,145校受損,經許多熱心的民間團體透過教育部認養本次受災嚴重的學校,其中重建的有南投縣隆華國小、嘉義縣達邦國小、太和國小、來吉國小、高雄縣三民國中、小林國小、民族國小、民權國小、屏東縣泰武國小、三地國小達來分班、三地國小大社分校、來義國小內社分校等12校;整建的有嘉義縣新美國小、山美國小、台東縣嘉蘭國小等3校。

為利民間團體認養重建學校能順利進行,教育部已於98年9月3日及9月8日由前呂政務次長木琳主持,邀集相關民間團體與縣市政府,溝通相關事項。9月21日由吳部長清基主持民間團體認養校園重建簽約儀式:

一、
財團法人法鼓山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及臺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認養:南投縣隆華國小。
二、
財團法人明基友達文教基金會:屏東縣泰武國小、臺東縣嘉蘭國小。
三、
財團法人TVBS關懷台灣文教基金會:嘉義縣達邦國小、高雄縣小林國小。
四、
財團法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高雄縣三民國中、民權國小、民族國小。
五、
台塑關係企業:嘉義縣新美國小、山美國小、太和國小。
六、
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嘉義縣來吉國小、屏東縣來義國小內社分校、三地國小大社分校。
七、
文心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屏東縣三地國小達來分班。

高雄縣三民國中王世哲校長在簽約儀式中代表致詞,因莫拉克颱風造成學校毀損,而學校校園重建係從無到有,能被民間團體認養,讓受災學校的師生感覺到被關心及支持,未來校園重建將融入教育內涵、永續校園、綠建築等方向規劃,以期重建具有人文美學的校園 。

經由本次雙方簽約同意,民間團體認養莫拉克颱風災後之校園重(修)建,有關認養相關事項,將由雙方依所訂合約之約定共同參與進行校園重(修)建工作。
資料來源:教育部
...............................................................................
民間認養15所災校 綠建築為主流 & 災校重建不能變成企業蓋紀念碑
88水災重創南台灣,但社會溫情滿滿。在教育部牽線下,法鼓山等多個民間團體,認養全台15所需要重建的災校,並採綠建築、環保設計,盼讓孩子遠離地震、土石流夢魘,安心上學。

教育部21日舉辦「莫拉克颱風民間認養校園重建簽約儀式」,共有9個民間團體認養15所學校,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教育部長吳清基等人出席,法鼓山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紅十字會、中油、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明基電通、張榮發基金會、TVBS關懷台灣文教基金會等單位也與會,災區校長獻上社區特色禮品,場面溫馨。

曾志朗表示,災難令人心情沉重,但也看見台灣的善心,台灣核心價值就是「善良」;他並說,學校倒了,太太洪蘭眼淚直流,不斷告訴他「一定要蓋好」。
吳清基表示,重建地點不在土石流、斷層地帶,會在家園附近重建學校,原則上由民間認養,重建原則尊重教育理念與地方特色,以綠化為原則,一定要讓孩子在安全、健康環境中學習。

南投縣隆華國小由法鼓山、紅十字會和中油一起認養,目前還在尋覓校地。法鼓山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秘書長果器法師表示,重建學校理念是與大自然融合,一定是節能減碳的綠建築。

台達電子認養高雄縣三民國中、民權國小和民族國小,規劃結合成功大學建築系專業義工,將打造3所鑽石級綠色學校。

TVBS認養嘉義縣達邦國小和高雄縣小林國小,規劃重建以結合地方特色、環保、綠化為原則設計。

明基友達文教基金會認養災區國小,參與重建。明基電通董事長李焜耀21日說,災區重建重要思維在於學校不是企業蓋紀念碑的地方,興建工程應結合當地文化與使用需求。
資料來源:中央社

2009年9月19日 星期六

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組織規程

  (頒行日期:中華民國98年8月15日)
第一條  
行政院(以下簡稱本院)為推動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工作,特依災害防救法第三十七條第一項規定,設置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以下簡稱本會)。
第二條  
本會掌理下列事項:
一、災後重建工作整體計畫之統籌規劃及審議與管考、地方重建推動委員會之協調、國外與民間支援之協調及新聞聯絡事項。
二、災區土石流、山坡地、河川、堰塞湖等災害防治與水土保持,水利設施或生態環境保護及建築廢棄物之處理等重建工作之協調、推動及督導事項。
三、災區行政機關、文教、道路、電信設施等公共建設之重建等工作之協調、推動及督導事項。
四、災區產業重建與發展工作之協調、推動及督導事項。
五、災區居民福利服務、精神復健、心理衛生保健、諮詢轉介、就學、就業服務、職業訓練、防疫、醫療服務與公共衛生等生活重建工作之協調、推動及督導事項。
六、災區地籍與地權整理、社區與聚落重建工作、房屋貸款專案融資之協調、推動及督導事項。
七、災區重建工作之人民陳情、議事、文書、印信、出納、庶務、人事、會計、檔案管理及法規彙整事項。
八、其他災後重建工作事項。
第三條  
本會置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各一人,由本院院長、副院長兼任之,委員三十三人至三十七人,由主任委員就本院政務委員、相關機關首長、專家學者及民間團體代表派(聘)兼之。
第四條  
本會置執行長一人,承主任委員指示,綜理本會業務;置副執行長三人,協助執行長推動有關業務,工作人員若干人,辦理本會之幕僚作業,均就本院及相關機關人員派兼之;各相關機關並應指派專人負責協調、連繫事宜。
第五條  
本會下設十二組,各組召集人規定如下:
一、企劃行政組:本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本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
二、社會組:內政部部長。
三、工程組:內政部部長、本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
四、產業組:經濟部部長。
五、交通組:交通部部長。
六、環衛組:本院衛生署署長、本院環境保護署署長。
七、文教組:教育部部長、本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
八、後勤組:國防部部長。
九、新聞組:本院新聞局局長。
十、農業組:本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十一、就業組:本院勞工委員會主任委員。
十二、財務組:財政部部長、本院主計處主計長。
第六條  
本會委員會議視需要召開之。
前項會議由主任委員召集並為主席,主任委員不克出席會議時,由副主任委員代理主持會議。本會開會時,得邀請相關機關代表、專家學者或災民代表等其他相關人員出席提供意見。
第七條  
本會執行長得視實際需要召集工作會報,協調推動各項災後重建工作。
第八條  
本規程自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八月十五日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