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慈濟人文與宗教道德觀─1.
證嚴法師認為 :付出時間、投注生命做有益人群之事;縱然時光流逝,所做之事卻能留下歷史印記,這是生命價值、人格的昇華,也就是「人文 」。真正的「慈濟人文」即是——淬鍊自我生命精華,作他人生命中的貴人。「慈濟人走入苦難眾生的生命中,不僅予以一頓溫飽或為之消除病痛,更扶助其能夠自立。如此不但是他人生命中的貴人,自我人生也因為善用而充滿價值。」法師引據《妙法蓮華經》中說:
「化城喻品」述說佛陀為度眾生,以方便力造一莊嚴華麗的城堡,接引驚懼疲累的旅人入內休憩;當眾人已不再疲倦,佛陀便滅去城堡,教示「化城」不過是使眾人暫得歇息的幻化處所,並非究竟之地,還要再往前走,才會抵達目的地。
慈濟人文引導人人走入正道,回歸道德倫理,證嚴法師指出,因為心不貪婪故無所懼,信己無私,信人人有愛,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覺得不必擔憂他人議論,而大捨無求,既然是無求,做就對了,付出就對了。四十一多年來,期待落實佛法正確思想,落實佛法不是在寺院裡面而已,應該要走入社區。佛陀來人間,是走入世,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既然出世了,就不會有得失感。看大家幸福,就很開心;看人間沒有苦難,就很安心了。法師說,「我無怨無悔,就是我超越了得失」。
證嚴法師表示:「我的宗教觀就是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學無止境,學與教是不斷循環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以每一天都要縮小自己,才能再學習,學到多少,就能付出多少,這就是功能。」若只有學習而沒有付出,是只有上求,沒有下化,或只說不做,真正愛人的良能,就會很快地消失,要親自與人互動,才能結繫眾生緣。與眾生結緣,來生來世,就能有一呼百諾的好緣相成就。
證嚴法師勉眾,面對世事無常的人間,當以共同一念恆常心成長慧命,而慈濟就是慧命的核心。各宗教的教主,皆因見及苦難於心不忍,遂啟發愛心,進而去探討、修行,啟悟人間的苦難,知苦而後能解苦。全球災難瀕仍,倘若多一些無私有愛的好人,就有愈多受災的人能得救。思及社會亂象叢生,法師輕喟,世風日下,慈濟於此時代,應保守宗教的根本精神,適應現代,更希望使宗教間的對立得到緩解。如同印尼慈濟人前往伊斯蘭教習經院協助增建工程,並提供物資濟助院童,即展現不同宗教間的互助。證嚴法師認為唯有宗教間和諧,讓所有人加強對信仰的正念,回歸愛,就能讓不同的宗教者有志一同,齊為世間努力 。「這分愛就是慈濟人的慧命,即使將來師父不在了,大家還是要在全球承擔起這分精神與力量,這是我長久以來的心願」。
道德觀,有時被視為道德哲學中的「目的論」(teleological theory)倫理學,有學者則稱之為「間接的」道德,因為它的道德動力不是直接作用於道德行為的實踐上,而是必須經過「理性的計算」,在行為主體考慮過種種前因後果後,認定此項行為對於自我或對社會有利時,主體才會去實踐。基本上,它是封閉於「自我」中的道德觀,所以它也是一種「消極的」道德觀。但是,除了「間接的」道德觀之外,應該還有一種「直接的」道德觀,這種直接的道德觀中的道德動力來源是行為主體在面對道德行為時,或是出於對於法則的「敬畏」或是出於對他人的「尊重」,而使其能不計損益、不顧自身的投入道德行為的實踐中。與「間接的」道德觀不同的是,「直接的」道德觀並未經過「合理的」計算程序,而是出於主體本身的敬畏或尊敬,直道而行。由於它的出發點並不是「自利」,所以它不限於以自我為中心的道德觀,它超越了個體的層次,也超越了社會關係的層面,而形成一種「超越的」甚至是「積極的」道德觀。慈濟人的一種直率、草根特性「直接的」道德觀,其道德動力出於自發性、志願性,求自我實現的滿足 的行為。
論文正文p.41-43
● 佛門開宗立派的條件
5 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