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8日 星期日

慈濟靜思精舍

證嚴法師常常交代出家弟子們,慈濟志業成就入世實修的大好因緣,而「精舍是天下慈濟人的家,常住師父視所有的信徒為子弟,所以要用父母心去疼惜全球回來的家人」。 靜思精舍是慈濟世界的發祥地,也是海內外千千萬萬人「心靈的故鄉 」。來此尋根溯源,見到素樸雅潔、清淨莊嚴的殿堂,使慈濟人對草創初期的艱難精神有更深入的契悟。法師訓勉弟子,要使道場清淨有道氣,當在人與人之間以無私的大愛互動,人人首要捨棄我執、我見。

1966年證嚴法師帶領弟子胼手胝足開創慈濟時,購買大殿現址,除由法師堂母贊助部分款項,其餘便以土地所有權狀貸款。除了自己的生活費外,又得維持功德會的基金,常住師父們農作之餘,必須代工編織綿紗手套。常因收入緩不濟急,屢向鄰寺借油借米,生活艱辛。1969年慈濟會員紛來參加法會,所借寺廟的大殿已無法容納,遂建大殿應用;師母又概捐部分款,不足的部分,另由四個常住師父努力墾植三甲地的農收積蓄湊足,完成大殿建築,供奉莊嚴素淨的佛像,終於有了自己的道場。精舍後來因應日益增多熙來攘往的慈濟人,歷經多次擴建較大建築,經費來源是靠銷售豆元粉、薏仁粉、蠟燭和法師的著作版權費積蓄支出,若有供養則涓滴歸公,未取信眾分文。這棟白色雅緻的建築物是個清淨、溫馨的道場,現在更是所有慈濟人的精神堡壘和菩薩訓練道場。

本文研析發現,學者對於慈濟「常住師父」(又稱慈濟志業體及慈濟志工的「指導師父」)這方面人文較少著墨。四十一年來,慈濟常住師父們依教奉行「自力更生」的清規耕讀苦修,更謹遵印順長老「為佛教、為眾生」的人間佛教精神,如今,慈濟志業對世人的奉獻廣受各界所肯定,證嚴法師的大愛精神更感召全球十方善士。而「常住出家弟子」〈皆為女眾師父〉仗履相從,一直是追隨證嚴法師推動慈濟志業的堅實後盾。同時,個個常住師父對於慈濟人(包括信眾)的親切有禮、慈悲憐憫風格,皆具傳承了證嚴法師的人文精神與法脈,凝聚眾多人士的向心力,對於慈濟人文志業發展也產生很大助力。

靜思精舍經過多次的擴建,除了方便「尋根之旅」的慈濟列車信眾回歸「心靈故鄉」住宿之外,每日早齋後整理環境,接著是「志工早會」時間,有時證嚴法師會隨緣開示〈靜思晨語〉,而志工大德們則報告在慈濟醫院服務的心得。若病人身心有問題,志工們也會請示法師輔導的方法。因此,這時段被稱為「特別門診」時間,證嚴法師的智慧和幽默往往於此展露無遺,而隨緣隨機的開示。總之 ,「靜思精舍」傳達了慈濟志業結構多重性意涵:除了是來自海內外畢至的聖地之外;還有,常住師父們以身作則,實踐力行慈濟精神的真相寫照;另外,慈濟人在這環境裡耳濡目染,洗滌塵事垢染,體悟自我本性。準此靜思精舍乃是建構慈濟人文精神與形成慈濟志業發展的基地。
論文正文p.37-3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