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三之一 慈濟基金會前後重疊式進程策略表(略)
本文研究分析,慈濟志業係採取前後重疊並進式的發展策略,如上圖所示:慈濟四大志業中,「慈善志業」和「文化志業」(人文月刊雜誌)自1966年開始至今(2007年),「醫療志業」(慈濟綜合醫院)自1979年開始至今,「教育志業」自1989年(「慈濟護專」創校開學) 開始至今;加上,「環境保護」自1990年開始至今;「國際賑災」自1991年開始至今;「骨髓捐贈」自1993年開始至今,社區志工自1996年開始至今。合稱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前後重疊、齊頭並進。(如上表)
底下,簡述證嚴法師與慈濟發展的歷史脈絡:
1. 印順導師慈訓「為佛教,為眾生」(1963年)
1963年2月證嚴法師赴台北求受三壇大戒,因緣皈依印順導師慈座,獲賜法名「證嚴」,字「慧璋」,承印順導師訓示:「為佛教,為眾生」。五月返花閉門潛修,因沒錢買花果供佛,故每月抄好一部《法華經》就燃臂供佛[1],回向眾生。
1964年中秋節過後,率大弟子德慈師回普明寺掛單,幾位弟子相繼結伴依附修行,開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白天勞作,晚上教授弟子四書與佛典。
2. 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1966年)
1966年2月,證嚴法師原來打算離開花蓮移居嘉義妙雲蘭若,卻受到三十位信眾挽留。又因探病時目睹原住民難產婦人的一灘血,以及三位修女來訪的因緣,促使證嚴法師發願以「集合五百人就是一尊千手千眼觀世音」的精神,建立一個菩薩網,隨處聞聲救苦。四月,在普明寺正式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六位常住眾每人每天多做一雙嬰兒鞋、三十位信女每人日存下五毛買菜錢,每月集資一千多元,開始從事濟貧救苦的工作。
1969年2月在普明寺第一次辦理冬令濟貧發放。由於歲末嚴冬苦寒,有位信眾購置數條毛毯,送來普明寺擬供養常住;證嚴法師念及貧困孤老者無依無靠,倍覺淒冷寂寞,遂將之移作濟貧,又添購數十條毛毯,決定辦理冬令救濟。並於發放當日備辦素宴,提早與照顧戶享用團圓飯,共度佳節。
1973年9月法師因見花東地區普遍貧窮,民眾生病經常捨不得花錢就醫,往往小感冒就延誤成大病,遂在花蓮醫院數位醫護人員支持下,成立「貧民施醫義診所」,每周兩次義診施藥,並定期巡迴花東地區舉辦義診。直到1986年「慈濟綜合醫院」啟業為止,十五年之間,服務貧病超過十四萬人次。
本文研究分析,慈濟大型急難救災經驗始自1973年10月 「娜拉」颱風對玉里以南到台東、大武一帶造成慘重災情。在戒嚴時期,短缺的人力、物力下,慈濟全體動員,投入大規模救災。證嚴法師評估賑災款需要六十萬元,但當時慈濟僅有十幾萬元基金,於是發動全體會員到街頭巷尾去勸募。從實地勘災到募款、籌集物資、造冊發放,皆本諸「尊重生命」的理念出發,為後來慈濟從事國內外賑災建立了可以依循的模式。此後,無數的風、火、水所引致的災情,皆能見到慈濟人的身影,聞聲伸援,送熱食、膚慰悽苦。也因慈濟人從累次災變動員中積存救災經驗中,整理出一套安全、完善的救災方式,讓各地慈濟人於急難時從容運作。
研究慈濟人性關懷的文化發展,關鍵始於1975年(民國64年間),委員才僅五、六十人,然需要長期關懷的照顧戶已多達兩百七十七戶,證嚴法師於訪貧時發現照顧戶的居住衛生普遍不佳,亟待清理。花蓮師專明道社五十多位同學響應上人號召,利用假期,為行動不便、或孤苦無依的老人打掃房屋,清潔環境,成為日後慈濟人從事「居家關懷」的重要特色。
[1] 在《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二》講藥王菩薩燃身燃臂供佛的典故,云菩薩常施與良藥來救治眾生身、心兩種病苦。另《梵網經》菩薩戒中說明一般信眾受菩薩戒時,也會發心以香燃手臂供佛,這是信眾自己的發心,代表修菩薩行的願行。證嚴法師修持《法華經》燃臂供佛亦復如是。
論文正文p.25-26
● 佛門開宗立派的條件
6 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