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5日 星期四

慈濟在南亞大海嘯救援行動經驗,作為四川大地震救援參考(四)

三、整合資源策略
在國外,受災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國家的慈濟志工,除在第一時間投入救災、勘災,也深入市街、走入群眾,向群眾募款。包括香港、紐西蘭、加拿大、美國南加州等地都展開勸募,一位醫護志工說:「我們無法去災區服務,但希望盡一分力量幫忙。募款,也像是在救人 。」很能代表慈濟人的心聲。

如何將大量物資正確而快速地送抵災區,是賑災工作中重要環節。也就是後勤支援前線,愛心動線通往南亞。從2005年元月四日到元月下旬,慈濟海空運四千頂帳棚、兩萬一千七百二十二件毛毯、兩千噸白米等物資前往斯里蘭卡與印尼等重災國,慈濟國際人道救援會扮演重要功能。透過後勤支援與前線發放的密切配合,各界資源匯集成長河,往南亞源源遞送。

災區一群慈濟志工表示,證嚴法師指示:「自己喜歡吃,才能提供給災民享用,就是真正用心。」因此他們常隨身攜帶食品包請人試吃,從中檢討改進。而除了現有「黃豆糙米飯」及「桂圓糯米糕」兩種口味,他們將再研發玉米粥、罐頭等即食食品,供災民選擇。

在衣物、居住、行動方面,救援會成員陳秀娟說明,要配合災區狀況準備。例如南亞天氣炎熱潮濕、日夜溫差大,災後乾淨水源難求、疫情蠢蠢欲動,因此淨水器、消毒物品、毛毯、包裝衛生的食糧必然需要;帳棚特別設計防曬、防水,並且加大窗戶以利通風,總共送出四千頂。相關事項得力於慈濟志工們的調度、協調。
慈濟志工陳秀娟表示,無論是船運或空運,運載空間均有限,所以要慎選項目,將災民最急需的送往。此次許多善心人士主動向慈濟表明要捐贈物資,救援會採取「先登錄、再評估」的做法,避免造成物資浪費或囤積,反而辜負了捐贈者美意。此次物資能安全且快速抵達災區,陳秀娟特別提及,志工曾兆廣在斯里蘭卡與印尼兩國均有商務往來,提供倉儲、報關等方面的協助 。

四、安身心造願景

證嚴法師對於國內、外賑災工作仍以一貫作風親自坐鎮指揮、面授機宜─安身心.造願景。2005年一月,接見慈濟印尼分會的執行長和副執行長,回台報告亞齊地震及海嘯的災情,從他們的描述和相片、錄影帶的呈現,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一望無際破碎的災區,屍橫遍野,倖存者雖然幸運逃過一劫,但往往與親人天人永隔,活著比往生者更慘,這些「災後創傷症候群」承受著心靈的磨難。到底,要如何協助這些人生活下去?

本文分析,當法師瞭解災後情況仍本著慈濟「五管齊下」(急難發放、義診醫療、安心、安身、安生)賑災原則,但更進一步指示五項救災應變策略:第一,急難發放;已經投入急難救助,還要持續;慈濟人進入災區看到有些屍體沒人扛,他們也幫忙扛屍體。醫療義診也要趕快進行,往生者已矣,存活的人滿身是傷病,「慈濟人醫會」就要發揮良能;這個部分也已經進行,同樣要繼續。第二,要義診醫療;因為災區有許多屍體,當地氣候又非常熱,擔心瘟疫發生,所以要他們趕快設法先做消毒工作。

第三,安心;接下來就是安頓災民的生活。災民們流離失所,卻頂多只拿到海灘式帳棚,因為災民們起碼要在帳棚裡住個一年半載,才能復建房屋,海灘式帳棚難以持久,應該要給災民房屋式的帳棚。於是,立即行動送去三千七百頂房屋式帳棚。

第四,安身;再來就是永久住屋復建。海嘯一來襲捲一切,即使是有錢人,也什麼都沒有了,所以要為災民做長期規劃,重建房屋。這就是「五管齊下」。「五管齊下」當中,安心、安身也安生。急難發生後,一定是緊急給予生活急需品,還有就是肢體、語言的撫慰陪伴,這都是「安心」;療治身體,給他一個先安頓下來的中途之家,就是「安身」的房屋式帳棚。

第五,安生;接著還要建立永久的建設──慈濟村,村裡將有醫療所、學校、養老院等等,這是他們世代都要住下去的地方,是永久的。他們永久的家園蓋起來,他們就能真正「安生」,恢復過去正常的謀生與生活,如同抵達「寶處」。這就是慈濟在亞齊的援助。

有些社會人士質疑,從新聞報導上,可以看到某些國際援助組織宣佈援建款項已經足夠,為什麼慈濟人還需要持續募款?本文分析慈濟規劃,一戶永久居住之大愛屋預計需新台幣20萬元。慈濟要給災民的是世世代代居住的永久屋,滿足災民基本的生活條件。慈濟人盼將心比心來思量,不僅僅是單純的空屋,連週遭環境也要妥善規劃,以造鎮成村。目前印尼、斯里蘭卡已經有至少4000戶的援建計劃,所需經費至少10億新台幣以上。驚世的災難,全球三十國近八萬人次志工愛心動起來,然活動、資源的主力仍以台灣,期望「有形的物資前進南亞膚慰災民,無形的福氣留在台灣」。

預計建造永久住房,一棟要價臺幣二十萬元?有人會認為其造價過高,證嚴法師說,這是讓他們世世代代都能居住的,而且整體營造也都設想周全。大家如果有疑問,可以到雅加達看看慈濟村是怎麼蓋的;同樣的,我們要在亞齊蓋的就是這樣。法師表示:
慈濟對災民的援助,每一分錢都是用在刀口上;一團一團的賑災人員出團,每個人都是自掏腰包付出,而大眾捐獻的錢,點滴不漏都是用在災民身上。不論是斯里蘭卡或印尼亞齊,災民們都非常感恩。因為有慈濟人到當地,為他安心、安身,然後把他們從心靈的封閉世界拉回來,讓他面對現實人生,很多人經過輔導也願意投入當志工,化悲慟為力量。這種心理的撫慰和永久安身、安生活的建設,我們都很用心在付出。希望大家能多了解,大愛臺的新聞報導不能不看,因為現今媒體似乎已經把這件事淡忘了,然而我們要做「為時代作見證」的人,我們關懷的腳步還要繼續 。

本文探究,南亞援建大愛屋的模式,以慈濟人視為己家的理念而造。是擇在位置安全、產權清楚、水處理無礙,具生活機能、交通便利之地援建住屋,千戶之集村,都規劃同時興建醫療、學校、社區中心等生活機能,兼顧醫療教育與生活機制。係採取整體土地改良,以及建物安全性、永久性的「慈濟村」為其考量重點。

自2004年南亞地震海嘯,慈濟援助南亞初期階段援助計劃,於印尼蘇門答臘島(Sumatera)亞齊(Aceh),援建住家、學校及公共設施。2006年12月16日,亞齊慈濟大愛村的三所學校舉行啟用典禮。另外,關懷貧困村落的居民,慈濟印尼分會與西雅加達政府合作「扶困工程卡馬爾(Kamal)區重建計劃」,幫助卡里德拉斯(Kalideres)鎮卡馬爾(Kamal)區的居民重建房屋改善居住環境,也在該年同時舉行動土典禮 。一方面,慈濟援助南亞中長期階段之賑災方向的計劃,為(1)印尼中長期之賑災方向,將以美拉坡(Meulaboh)、亞齊(Aceh)等重災地點為主, 目前已經確立的方向有:(2)斯里蘭卡中長期之賑災方向,將以重災地漢班托塔(Hambantota)為主。仍以慈濟五項救災策略(五管齊下方式)進行援助行動。(請詳附錄表四)
論文正文p.71-7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