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3日 星期日

利用本土文化資源關注本土社會

七、利用本土文化資源關注本土社會

慈濟援外活動相與對應的結構性條件主要還是來自於宗教主事者個人的認知,藉以直接左右了本土宗教非營利組織福利服務的發展趨向。事實上,這種取決於法師本人「世界圖像」(world image)而來的福利作為,固然有可能將本土宗教的社會服務推向高峰,但是,往往也引來立論角度不同所衍生出來的社會批判與道德期許。在一些文化系統裡,宗教也可說是所有的文化組織裡有最強勢的發展,即便是宗教性非政府組織團體反而負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像慈濟是一個包含宗教和非營利與非政府組織,曾被諷喻為壟斷慈善資源的「慈善霸權者」或慈善烏托邦的稱謂,這些遭致許多的社會期許與社會壓力,源源不絕。

藉由女性 對人際互動能力的提昇,達成對個人主義弊端的矯正以及重建人文精神與道德理想的內涵,這種另類的文化邏輯正是勾勒民主政治的社會空間的導向。但事實上,權力意識與人文倫理的關係的混雜,至今仍然浮現在周遭非政府組織與非營利組織及其宗教性組織裡面。就其社會性意義而言,還是在於突顯出一種建基於宗教主事者個人神聖魅力的組織性集結以及所產生的非預期性的後果,像是會員膨脹、組織膨脹以及社會期望膨脹等等。

例如從本土社會視角,慈濟語言 〈如善解、包容、知足、感恩;愛與關懷;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等等〉它已產生了意義,也更創造意義。尤以「感恩」已成為社會交流互動的共同語言。再同另一些字詞組合、排列、串聯起來,它可以作為名稱、標語,它也作為問候、祝福、祈禱的代碼,以及作為最常見的情感意志的記號,它既佈滿大街小巷,又充斥著媒體機器。對於民眾而言,這些都是耳熟能詳經常捕捉到的字詞。這似乎是當代台灣本土記憶的表現:愛與關懷、祥和社會,這不是我們夢寐以求的理想的日常情境?這不是那些在歷史陰影中的人們,那些在昏暗街道上徘徊的人們的具體而切實的欲望?但這幾個令人震動的善良淳語使一種氣質、一種意願、一種心態暴露無遺。這是最公開的幾個詞彙,但又是埋藏真理的幾個詞,這也是常識性的詞,但又是無限表意潛力的詞。

慈濟文化的「感恩 」字碼成為社會一種流行語彙的時候,便不僅是某種時髦的文化符號的組成部分,而且在有意無意間顯現當前慈濟的一種特定意識形態症候與其文化實踐內容。在當代台灣文化現象中,許多人存在著某種「慈濟情結」,因此針對著慈濟這一多重編碼的形象,但類似的僭越與褻瀆在90年代初期即已悄然而生,例如社會善款資源被慈濟獨佔和壟斷爭議等等;慈濟這些神聖的禁忌也成為調侃、諷刺和批評的對象。但是經過情緒發露之後的懷舊,在消費和消解昔日意識形態的同時,反而令它成功地架構了一座文化橋樑,將禁忌與創傷轉換為一種類似主流意識形態話語,促使它對自身邊緣位置的接受,轉為突破中心、朝向世界中心,由沉寂轉向奔放一種不可摧毀、永難毀滅的信仰與意志力。獲得了不可預期的效應。

從非政府組織所碰觸到的社會文化現象,在面對人性善惡、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和溝通、淒苦的生命故事、都市人困惑和迷亂、透視人的心靈、創造性地揭示當代人夢幻困境的時候,當竭盡所能的付出的同時,作一反省;有人指責,慈濟興盛之餘,邁進國際賑災參與國際事務之後,最缺乏的,乃是對本土及志工生活的真誠、洞察和熱情。慈濟本身具有生存的優勢,在廣泛融合世界文化氛圍的基礎上,得充分利用本土的文化資源,關注本土的社會人生,與台灣人自己生存狀態和文化狀態相聯結,成為對人的生命、生存和心靈的觀照、呵護和熱愛。
ps:
林芳玫在《女性與媒體再現》一書藉由女性主義對「人際互動能力」的討論,以達成對個人主義弊端的矯正以及人文精神與道德理想的重建。反映出女性文化研究獨創一格的異議風格與理想主義色彩。
陳光興,2001,《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圖書,頁166。
符號理論發展自瑞士語言學家婓迪南‧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的著作。他表示「語言」是一種文化現象。語言經由一串連關係的系統,一個充滿相似與差異的網絡,以一種特別的方式產生意義、製造意義。
「符號」(Signs)往往是由符碼所組成,符碼則被一些外顯或內含的規則所主宰,而這些規則又是經過文化或是社會團體(如慈濟)的成員所一致接受同意的。如此,符號系統攜帶著經過編碼(encoded)的意義和信息,只有懂得這些符碼的人(如慈濟人)才能解讀。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946-1960)更進一步超越文學性和哲學性的分析,直接檢視語言的多種形式;在這些分析底下,語言被使用來賦與活生生的經驗意義。
論文正文p.90-9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