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四節 慈濟與其他非政府組織國際參與現況
由於我國經濟發展快速成長及政治嘗試民主化,致使許多民間團體積極自願投入非政府組織活動,進而參與國際人道援助工作。另一方面,政府對拓展外交關係的策略思維,希望在全球化、全球治理時代下,能夠推展「民主外交」與「多元外交」等,以積極行動關注國際社會,擴展我國際生存活動空間,也主動協助及鼓勵我民間團體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活動,期盼結合政府與民間力量,共同推動全民外交工作,因此國內非政府組織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數目不斷成長。綜合來說,我國政府對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目的,是希望提升我國國際地位,不要受中共的打壓而在國際上受到孤立,因此對我國來說特別重要。如有更多人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活動,不但可提昇國際觀,增進我國的形象,又可培養訓練國際化人才,幫助我國在國際舞台的積極作為。
國際非政府組織在國際上的活動,歸類為倡議型非政府組織〈Advocacy NGO〉與服務型非政府組織〈Operational NGO〉兩大領域。目前台灣非政府組織國際參與之倡議型組織有:中國人權協會、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台灣人權促進會、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服務型組織有: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中華民國知風草文教服務協會、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台灣世界展望會、台灣路竹會。其他類型組織有: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台灣亞洲基金會、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國際同濟會中華民國總會、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亞太公共事務論壇、國際扶輪第 3480 地區等三大類型[1]。
目前我國幾個較著名的非政府組織,如台灣世界展望會、慈濟基金會及台灣路竹會等都是援外型的非政府組織。台灣世界展望會所建立的國際網絡相當廣泛,和聯合國官方組織,如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及世界銀行(World Bank)等關係密切。台灣世界展望會於1964年成立,以辦理社會福利慈善及宗教性公益活動為宗旨。自1990年起開始舉辦「飢餓三十」活動,將募得的物資和款項用於救援全球的災民,特別是婦女和兒童。慈濟基金會則是從事人道醫療援助的代表團體,援助工作遍及全球六大洲,海外建立約二百三十幾個據點。
倡議活動發生多是以聯合國及其周邊或後續會議為主,非政府組織藉參與其中蒐集資訊、學習議題發展策略、加強網絡連結及強化組織的宗旨與主張,活動型態基本上是事件導向。過去30年來,我國一直被排除在聯合國及其體系之外,主要原因是我國非政府組織在國際倡議活動領域,相對落後於服務形態的組織的關係。
但除了起步較晚,以及各組織間橫向聯繫並不緊密,也易形成資源重疊的情形,以致於各非政府組織問無法形成一個力量集中的援外力量;再加上從事援外的非政府組織現模多為中小型組織,因此,其援外成效能否產生預期效果,致使台灣國際地位提升,這一點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能代表台灣民間援外力量的興起是在90年代以後所陸續成立的組織。雖然各別組織在其專攻的領域土並不見得在短短這幾年中就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他們的努力卻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有些組織在該領域中的長期投注也得到其他國際組織重視與合作的機會,不僅藉此在國際土增加其能見度,也相對提升了該組織國際化的條件,而對台灣的國際形象也有一定的正面幫助。
國際地位是相當抽象的概念,不同均衡標準也會造成各種不同的解讀,若要藉由我國非政府組織援外活動來提升台灣的國際能見度,則須檢視該組織是否擁有「不可替代性」,亦即該組織的援外成就是否能夠讓其他國際或國外非政府組織重視到國際政治現實對台灣的打壓,進而讓台灣的非政府組織代表台灣在國際上活動。
在以上所介紹的援外非政府組織中,絕大部份均僅在受援國當地建立短期或專案性的援助,鮮少與國際接觸[2]。然而,即使是與國際頻繁接觸,例如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和伊甸基金會與慈濟基金會均直接與國際接軌,並參與活動與重要大型會議,但沒有足夠的資料顯示台灣的非政府組織,無論在資源或影響力上與其他國際組織相較之下佔有絕對的優勢。
為維繫國際間的互動關係,在日漸頻繁的國際社會,僅依靠傳統的政府外交交往模式,想要在僵化的意識形態與國家體制的限制下,有所突破,其侷限性相當大。非國家成員(non-state actors)如環保團體、跨國企業、宗教團體、人權與人道組織等,具備組織的特殊性與靈活性,在多元的國際體系裡,比傳統的主權外交形式,更具開展國際合作的能量。若非政府組織的國際角色,與政府形成合作關係後,更能進一步開拓出更多元的外交管道。
[1]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2002,《台灣非政府組織國際參與策略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2]行政院研考會編,2002年,《台灣非政府組織國際參與策略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頁 114-115、215-220。
論文正文p.20-22
● 佛門開宗立派的條件
6 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