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0日 星期六

慈濟在台灣發展成功的理由與背景及條件

第二節慈濟在台灣發展成功的理由與背景及條件

1966年的世界,美國青年反對越戰、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開始。1966年的台灣,美援終止第一年;為吸引外資,在高雄成立第一個加工出口區;每一百人有一具電話;私家轎車突破一萬輛;台灣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相較於二十年前終戰後的赤貧,1966年的台灣,是個經濟正要起飛的年代;曾經在台灣投注大量關懷的國際慈善組織,完成階段性任務後,陸續將資源轉向世界其他更需要的地方。在本土慈善組織尚未茁壯、青黃不接的時刻,台灣仍有一百三十萬人口,處於政府的貧窮線下,需要援助。慈濟正巧出現於美援終止的次年,意謂這塊土地有了舉起自己的力量,在台灣現代慈善史上,是一個象徵起跑飛躍的光點。

1966年慈濟慈善組織雛型發祥於地區偏遠、人跡稀少的花蓮新城鄉「靜思精舍」。靜思精舍是慈濟精神領袖「證嚴法師」和耕讀苦修「常住師父」們的女眾道場;一甲農地是他們自力更生、落實理念的清淨道場。也是早期慈濟志業中心所在,掌理全省慈善工作的行政樞紐,同時是慈濟人的心靈故鄉與精神堡壘。初期,簡陋素雅的靜思精舍、以及莊嚴清淨道場的氛圍,塑造了與眾不同的慈濟人文。慈濟成功之處莫過於法師個人的修持、自居「弱勢團體」謙卑低調的行善風格和宗教大乘利他精神的訴求,這些法師個人條件處在當代社會中格外地受人矚目和打動人心。因此,慈濟能夠在台灣社會發展成功,具有與眾不同的特殊意義;底下,首先解析慈濟在當代的歷史背景,繼而探討它成功的理由與條件。
論文正文p.31-3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