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1日 星期日

慈濟成立時的台灣社會背景

一、慈濟成立時的台灣社會背景
1949 年 12月 7日中國國民黨治理的中華民國政府棄守中國大陸,撤退到台灣,這是台灣史上的一件大事。而隨著國民黨政權的撤退,大批軍民陸續進入台灣,一時人口驟增,帶給台灣社會更大的壓力。終戰之初,台灣人口僅600多萬人,但從 1946 年到 1952 年的7年間,台灣共增加了約200萬人,其中僅1949年到1950年的大逃亡就進入了軍民約150萬人。這些突然湧入的人口,台灣一時承受極大的經濟壓力。人口開始大增的 1948年和1949年,也是台灣通貨膨脹最嚴重的時期。1949年6 月台灣的物價指數,已是終戰之初的 7000多倍。令人難以忘懷的「四萬元換一元」的新台幣發行[1],也在此時開始隨國民黨政權流亡進入台灣的大批軍民,在經濟、政治、社會等各方面對台灣社會結構造成重大的影響。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移治台灣,帶來150萬左右多元族群與移民的中國各省人民,以從事軍公教職業的人口為主,這批晚期移民過去都被稱作「外省人」,他們對現代台灣的政治與社會造成深刻的影響,外省人與本省人早期在語言、生活風俗、政治社會活動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本省人常以「蕃薯」比喻自己,而用「芋仔」來稱呼外省人。在短期間移入台灣的大陸人儼然成為一大族群,加以國民黨政府的各機關要職仍以大陸人為主導,位居要津。再加上眷區眷村等族群隔離政策的施行,使得工作特權與居住環境與本省人產生隔離。除了人口的壓力、族群的問題之外,對台灣產生結構性影響的,應該是政治、經濟性質的改變。

自二二八以後,無法一時彌補的族群間的矛盾,延續相當長的時間才逐漸淡化。台灣人民由不同地區、不同時代,分批移至台灣。各種不同族群的歷史經驗都應融入台灣歷史之中,成為台灣人民共同的歷史文化資產。如此,二二八事件的傷痕、族群的衝突、階級的差異,都可在相互體諒、瞭解對方心情之下,共享成果,而逐漸打開心結;在珍惜台灣歷史文化遺產的共識下,愛惜台灣。經過數十年的社會互動,台灣已有無數的本省、外省通婚所生子女,一點也不為過,因此多元族群、族群互動頻繁、移民社會是台灣社會發展的特色。

法師所思考的台灣,是一個從殖民與戰火脫身後的虛疲島嶼。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砲聲遠去,日本政權遠去,而來臨的是,社會的蕭條、人民的貧窮,以及從大陸播遷來台兩百萬軍民的人口壓力;一切百廢待舉。此時,美國的挹注如及時雨露,從1951年到1965年的十五年間,共提供台灣十五億美元的經濟援助。當時1966年台灣一千三百萬總人口中,貧民佔了一百二十萬至一百三十萬人。政府經費絕大部分用在軍事國防與工業發展,以維持政經穩定;對災害救濟、貧民救濟等社會福利支出,僅佔年度總經費的百分之五到八。還在發酵期的社會福利,以軍人、公教與勞工的社會保險為主,德澤尚未普施於一般人民。

本文研究出慈濟成立於1966年,乃在國民黨政府政治隔離政策的施行之下,台灣人民尚正處於工作特權與居住環境的隔閡。除了人口的壓力、貧富懸殊、族群認同的問題之外,弱勢群工作不易,生活低收入、貧病殘障等缺乏妥善照顧,政府社會福利政策與能力不足的問題叢生導致政府的失靈[2]。此刻,慈濟慈善組織適時地產生,彌補了政府福利政策不足,照顧起弱勢族群;又慈濟倡導「祥和社會」的理念也獲得廣大羣眾的認同與支持,使得台灣社會產生極大的結構性影響與價值意義。

1980年代中葉之後,台灣民主化和本土化的快速成長。對土地關懷,自然會對人產生關懷。原住民文化也受到尊重,並且重新檢視台灣歷史,去除漢人沙文主義,以平等的史觀重新改寫台灣史。不只重視原住民的權益,弱勢族群、性別問題也都平等相待[3]

慈濟除了彌補政府失靈之外,內部恆持、蘊釀一股關鍵能量,即擁有如堅強的組織團隊:一為慈濟基金會〈慈濟功德會〉符號奠基、二為精神導師──證嚴法師的特殊個人魅力、三為培養出行動主體──忠誠的慈濟志工。這三者關係密切,構成慈濟堅固的志業磐石。換言之,證嚴法師的領導風格,和慈濟志工的集體忠誠特質,用韋伯〈Max Weber〉的看法來說,就是內蘊而成一套「世界圖像[4]」(world image)而不斷擴展版圖,也就是慈濟人所謂的「慈濟世界」,它形塑出宗教組織文化以及所產生的慈濟效應,也成為其發展的理由及條件,促使台灣社會結構性極大的改變。
[1] 政府在民國38年發行新台幣(4萬舊臺幣換1元新臺幣),並採取各項管制措施穩定金融。隨著台灣經濟起飛,從民國七十年代開始,推動金融的自由化,使資金的往來更加方便自由。
[2] 所謂「政府失靈」,Weisbrod, Burton A.認為是政府提供的集體性財貨或服務無法滿足部份人民需求的現象。非政府組織乃為彌補政府功能之不足而存在,成為政府部門以外的集體性財貨(collective good)供應者。非政府組織具有自發性、創造性及彈性,較能滿足民眾的需求,並有效提供各種服務。
[3] 台灣歷史協會http://www.twhistory.org.tw/
[4] 「世界圖像」是指對於實體(reality)、秩序(order)以及終極關懷的看法,它是一套解釋生命意義的邏輯結構。用Weber的話來說,是因為:「…直接支配人類行為的,是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利益,而不是理念。但是由理念所創造出來的『世界圖像』常有如鐵軌上的轉轍器,決定了軌道的方向,而在軌道上,利益的動力才得以推動人類的行為。」(康樂、簡惠美、王順民,1999)
論文正文p.32-3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