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 星期一

慈濟發展成功的理由及條件

二、慈濟發展成功的理由及條件
本文分析出慈濟發展的成功進程,有幾個關鍵期:1979年開始推動醫療志業,發起籌建「慈濟綜合醫院」;1980年1月向省府申請「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獲得立案通過;1980年10月前總統蔣經國先生蒞臨慈濟靜思精舍,指示花蓮縣府設法協助建院用地問題,促成1981年9月「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籌建委員會」正式成立;1983年2月慈院第一次動土典禮,由前省府主席李登輝主持;1986年8月「慈濟綜合醫院」順利落成啟業。類此階段性策略成就了往後推動志業活動的順暢且聲勢更加浩大。
表三之二 四法四門(四合一)新組織建構組織架構圖(略)

慈濟基金會組織的特質(如上,表三之二),乃建構在於基金會會長證嚴法師為最高精神的統馭之下,透過組織結構的設置,賦予「慈濟志工團體」、「基金會志業中心」、「四大志業體」等三大部分權責做為國內外組織運作主軸,掌舵所有慈濟會務;另外也設有海外分會、聯絡處推動慈濟志業。2004年又推動慈濟志工「四合一」〈合心、和氣、互愛、協力〉新組織架構,又稱「四法四門四合一」、「立體琉璃同心圓」。也就是將重要的「慈濟志工團體」部分,再度加強編制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四個組隊新架構。這是為了因應每年新增數千人加入慈濟的群組活動,希望滿足個體發揮功能,分工而合心,讓每個人都有展現才華的機會。

本文解析,包括慈濟志業體和國內、外之志工團體,新組織建構四法四門(四合一)的特質是其「組(隊)」分別為:(1)合心〈總持門〉,法旨為總一切法、持一切善,職掌功能為傳承,關懷;(2)和氣〈和和門〉,法旨為和聖賢心、合菩薩道,職掌功能為佈達,拱橋;(3)互愛〈觀懷門〉,法旨為內觀自在、懷抱眾生苦,職掌功能為規劃,通道;(4)協力〈力行門〉,法旨為力行諸善法、行遍人間道,職掌功能為執行,動員 。所謂「組(隊)」,則「組」為女眾,單具慈濟委員身份;「隊」為男眾,雙具委員和慈誠隊員身份,合稱「組隊」協同營造社區活動的人事主軸。〈另詳附錄表二〉

證嚴法師說明,建構「四合一」的特質,有如「立體琉璃同心圓」的圓球體組織架構:「佛陀說眾生平等,慈濟也是提倡平等觀的道場,人人都是人間菩薩,我們都很平等。但是團體一定要有組織架構,這個架構是一個圓球體,而不是像金字塔一樣有層級。」,「琉璃」是透徹清淨的,就像東方藥師佛的琉璃世界,是最清淨無染的。整個「四合一」的結構性意涵,在於使「四門」的合心、和氣、互愛和協力組隊編成同心圓,雖然各有職掌功能〈合心傳承,和氣佈達,互愛規劃,協力執行〉,但如一圓球平等運轉,環環相扣,共同達成使命。

證嚴法師更將這圓球體組織管理架構的四種法門比喻成一棵大樹,這棵樹的樹椏生長多廣,根就有多廣。「合心」就像這棵樹的樹根,接近大地,吸收土壤中的養分;「和氣」就像樹幹一樣,「互愛」像樹椏伸展出去,「協力」則如嫩枝上的葉子。「樹」是總名,樹的不同部位各有功能,合心傳承,和氣佈達,互愛規劃,協力執行。合心由師父這裡吸收法乳法髓,往樹幹傳承;和氣將之佈達給樹椏;互愛接收之後規劃統整,交由枝葉的協力去執行轉化養分的任務,讓整棵大樹生生不息。證嚴法師希望以「由下而上」的組織型式來管理運作。

本文研究發現,2004年慈濟組織文化轉型策略,其條件乃是依靠慈濟擁有志工組織豐富的資源,除了龐大的志工團隊外,如慈濟各種大型活動的推動所需的人力、物力與經費都由志工自行承擔。迄今慈濟志工團體「四合一」新組織架構進程的第三年,重點仍放在「協力」組隊是目前慈濟基金會推動「落實社區」的執行單位,也是進入慈濟志工的的第一關卡;它分佈於各都會區之分會或連絡處。按照制度上「合心、和氣、互愛」等組隊長和成員仍須回流社區,歸入「協力」組隊襄助護持、共同參與社區活動,並沒有科層管理之分。但有社區由於侷限於「地緣」關係,所劃分的區域志工人數及運作經驗不足,又得不到組隊跨區的協同支援,反倒必須藉由宗教處「由上而下」介入策劃促動。事實上,社區志工人數分配不均,面臨必須自行配合組織增員擴編壓力,普遍出現倦怠、鬆緩與被動狀況。像這些則成為慈濟組織轉型後的破裂、差異現象之一。

由證嚴法師親自命名的「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於2005年元旦正式啟用,將慈濟廣電與平面媒體結合在一起,其意義在於期勉慈濟同仁藉由人文志業中心內最新的傳播科技,在社會上推動感恩、互助與互愛的人文。建造這棟「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有四分之一的經費,來自環保回收的善款。如證嚴法師所說的「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證嚴法師在2005年一月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啟用之日向慈濟人開示:人文志業中心啟用了,確立穩固的精神、慧命磐石。慈濟四大志業發展完備,從四十年前開始的慈善志業、第二個十年的醫療志業、第三個十年發展教育志業,第四個十年的人文志業,至今將屆圓滿。台灣是慈濟的發祥基地,以四大志業為一體、八大法印為功能,企圖將大愛精神、慈濟種子撒播全球 。
論文正文p.34-3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