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十二日發生七點八級大地震,目前已造成近萬人死亡。茲將慈濟在南亞大海嘯救援行動(本文論述)先行披露以供參考,並呼籲各界基於人道精神,把握黃金72小時積極投入解救生命及救援賑災活動。
第三節 慈濟國外援助案例─南亞海嘯
由於台灣政治民主化改革以及經濟快速成長,台灣慈善組織在1980年代起逐漸增加與發展,更具有組織化地關懷本土及海外弱勢者。慈濟基金會在1991年開始面臨全球化的趨勢,已突破傳統封閉思想走入國際社會,在不涉及該國政治人權問題下,開展國際人道救援工作,以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型態提供鉅大的人力、財力、物力從事災區重建、環保衛生、醫療保健或教育安養等工作,在人道救援議題與組織運作上,彰顯輝煌的成果與表現,獲得不少殊榮。本節解析慈濟南亞海嘯賑災活動情況,藉以探討其在國際援外策略、意義及效應。
一、 南亞海嘯賑災行動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北蘇門答臘島西部外海,上午八時發生芮氏規模九強震,引發大海嘯,十公尺高的巨浪以時速八百公里在印度洋上翻騰,從鄰近的南亞到五千公里外的非洲東岸,十二個國家受災;已知至少二十二萬死亡、兩萬七千人失蹤、數百萬人無家可歸。地殼劇烈變化,海水互有消漲各地的生態與人類的安危受威脅,聯合國祕書長安南稱之為「前所未有的全球災難」,在二○○四年的結尾,畫上血紅的驚嘆號。(詳見附錄圖三,南亞地震海嘯位置圖)
本世紀最大的地震,爆發在印尼亞齊省,災區的重建,是一場長期的愛心動員,2005年1月1日至3月31日全球慈濟人展開街頭募心、募款的「大愛進南亞‧真情膚苦難」。慈濟人投入的情況,即大洋洲(紐西蘭、澳洲)、美洲(加拿大、美國、阿根廷、巴拉圭、巴西、聖馬汀、薩爾瓦多、多明尼加、瓜地馬拉)、亞洲(台灣、香港、泰國、汶萊、馬來西亞、日本、菲律賓、印尼、越南、新加坡、約旦、土耳其)、歐洲(德國、瑞典、奧地利、英國、法國)、非洲(南非、賴索托)。包含台灣,和動員全球三十個國家慈濟志工參與募心募款,略述賑災情況於下:
〈一〉南亞海嘯災區
南亞海嘯災區包括:(1) 印尼亞齊省,災情最慘重的地區,保守估計有十七萬人死亡,佔海嘯總死亡人數的四分之三以上。(2) 斯里蘭卡,強震引發超過十公尺的巨大海嘯,距震央千里之外的斯里蘭卡,竟成為罹難人數僅次於印尼的重災國。(3) 馬來西亞,沒有颱風、沒有地震,是個最安全的國度。但這場海嘯改寫了一切,馬來半島北部的檳城州、吉打州、霹靂州受災,六十八人死亡、六人失蹤、兩百多人受傷;沿岸村落八千人無家可歸,分散至十六個救難中心暫住。(4)泰國,南部沿海包括普吉島在內的六個府,死亡人數高達八千多人,多數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舉世聞名的度假天堂,瞬間成了人間煉獄。
本文探究,印尼亞齊及斯里蘭卡長期的內戰、內亂,造成社會的混亂不安定,增加對賑災志工安全之考量,而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更讓慈濟覺得任重道遠,慈濟人用愛膚慰以愛化災。受災範圍如此大,交通受損中斷,援助本即不易;而援助地區非邦交國家,亦需要多方溝通、尋覓進入援助的管道,務求落實慈濟的國際賑災原則。
在這項驚世災難中,誠如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所說:「這有史以來最大的海嘯,速度、威力和波及範圍,深深打動了世界的良知。」全世界的愛心齊聚災區,以實際的援助行動與捐輸,為2005年揭開序幕。慈濟志工災後立即深入印尼、斯里蘭卡、泰國、馬來西亞的重災區,提供災民緊急醫療、民生物資、心理關懷,承諾受驚的災民:「明天,我們還在。」災後第八天,志工開始整地,趕工搭帳棚,同時規畫興建大愛村,長遠的復建工作已經展開。印度洋大海嘯估計有五百萬人受災,全球五分之二的貧窮人口居住在這裏,滔天巨浪不只奪走人命,也毀了無數貧困家庭的生計。
〈二〉國內援助行動
慈濟發起「大愛進南亞,真情膚苦難─全球愛心動起來」運動,讓大愛前進南亞,讓真情膚慰災民,一念善心一份愛,一份善款一份情,大愛化解大災難,重建災區救災民。證嚴法師呼籲災區的重建:「這將是一場長期的愛心動員。天蓋之下,地載之上,全球都應懷抱愛的使命,積極投入這世紀性的救援行動。台灣無以為寶,以愛為寶,你的愛心也要不落人後」。
本文分析,慈濟展開援助南亞災難的實際行動意義與策略,有以下幾個階段 :
第一階段,在海嘯發生後第一時間內(2004.12.26),趕到災區進行救援。在災區進行勘災發放、供應熱食:炒米粉、乾糧、麵包及飲料,並發放應急金予罹難者家屬;同時聯絡中央醫院行動中心,取得最新災情消息,亦留下分會聯絡方式保持後續聯繫。證嚴法師指示志工以就近關懷傷患為主,而慈濟本會成立救災指揮中心,全力彙整災情資料,做為評估決定後續援助行動計畫的參考依據。
第二階段,台灣慈濟勘災義診團於台北時間2004.12.29日下午出發,取道新加坡與當地人醫會醫師會合前往重災區漢班托塔(Hambantota),成員包括醫護、行政、志工、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同仁、外界媒體共計36人;醫藥物品則以生理食鹽水、抗生素、止瀉藥品為主,約二噸重,並準備簡單的檢查儀器,收集疾病資料,為長期醫療支援做準備。除了醫療義診外,慈濟也已準備三千件屍袋、八千件毛毯送往印尼亞齊災區,另有一萬兩千件毛毯。而慈濟教育志業體包括小學,中學,技術學院和大學發起一日捐活動。
第三階段,證嚴法師(2005.01.02)發起援助南亞災民的勸募活動,正式在國內展開,全省有超過一萬兩千位志工站在寒風中,募心募款。另外,在海外的慈濟人亦在當地紛紛發動街頭勸募活動。
第四階段,第五批斯里蘭卡賑災義診團,由大林慈院林俊龍院長帶領30位團員,共帶52箱醫療器材啟程前往斯國;義診團不只進行醫療往診的撫慰救助行動,還肩負起發放及搭建帳篷的使命,全方位的救災行動繼續不間斷幫助災民們重建家園。總計第一時間已出動五批賑災義診團。
第五階段,慈濟基金會正式宣布將以物資發放、義診、安心、安身、大愛屋等五管齊下的方式膚慰南亞災民創痛,以重災區印尼亞齊省首府班達亞齊及斯里蘭卡東南部城市的漢班托塔(Hambantota)為援助重點。隨團出發的網絡資訊組也架構網絡通訊設備,讓志工們可以在第一時間內將資料透過衛星上傳台灣慈濟本會,以便於第一時間了解災區狀況,提供災民最迫切的需要及幫助。
證嚴法師表明,慈濟人選擇上街頭勸募的意義,第一,物資進南亞,福氣留台灣:街頭勸募,最重要的是「募心」,為喚起大家虔誠戒慎之心,將愛心啟發出來。第二,恆持愛灑,淨化人心:大型募款只是開端,因為重點仍在持續不斷的以此救援行動轉化成倫理教育的目的。
慈濟教育志業體系,慈小、慈中、技術學院至慈大皆會合響應,孩子們自動自發地跟老師與校長,捧起愛心箱至大街小巷做勸募。慈中歐源榮校長表示,對於孩子們,街頭勸募也是一種教育方式,知道國際間有苦難,從實例中深入地理知識,也經由老師講解這些國家的背景而了解現代史,且由災民的苦難示現,能讓孩子們將心比心,為災民盡一分心力,所以這是難得的機會教育。
論文正文p.66-68
● 佛門開宗立派的條件
6 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