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8日 星期三

慈濟對台灣社會結構意義--1

第三節 慈濟對台灣社會結構意義--1
慈濟綜合醫院於1986年落成啟業,慈善工作由「治標」深入「治本」,實質的濟世行跡,更獲大眾肯定。以會員人數觀之,1987年初總數突破十萬人,到了年底激增至二十萬人。意即,第一個十萬人以十二年時間才邀集,第二個十萬人,只用了一年光陰。1990年底突破一百萬人,四年間會員人次增加十倍。跨入1990年代的慈濟,會員每月以十萬人的速度成長,由兩百萬而三百萬更臻四百萬,成為台灣最大的民間團體。

慈濟蓬勃發展的原因之一,與台灣自1980年代末期以來,經濟高度發達有相當關連。台灣十大建設 ,帶領台灣經濟發展、社會轉型,迸發熱力。真是一個值得感恩的年代,台灣的經濟工業,發展為「科技導向」的資訊社會,高居世界一、二的外匯存底,創造出空前的物質富裕時代,建立了世界所稱譽的「台灣經濟奇蹟」。

然而,那也是一個值得省思的年代。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十年間,許多因經濟奇蹟而致富的人,在物質欲望、金錢遊戲中,迷失心靈,台灣被外國媒體冠上「貪婪之島」的稱號。精神空虛,價值混淆,道德淪喪,在脫序的社會中,人們經歷了物質的滿足,漸漸希求心靈層面的依歸。散布於台灣民間,以「人」為關懷對象的全國性社會團體,致力於公民參與運動,用愛關懷弱勢族群。此時慈濟的人道關懷也創建和改變了台灣社會的價值觀。

依據公民參與(citizen Participation)的理論,指公民對公共事務的興趣與積極參與。公民基於對自主權、公共性和公民資格的體認,並且重視整個公共利益與公共責任,主動將自己的意志、情感、知識與勞力投入於公共事務的決策與執行過程。非政府組織是公民所成立的地方性、全國性、或國際性非營利、志願組織,以促進公共利益為工作導向,提供多元的服務,發揮人道的功能,將人民的需求傳達給政府,監督政府,鼓勵人民參與地方事務。

台灣是個多元價值體系的社會,在於每個人能否接納不同的價值觀,彼此尊重、相互扶持,始有和諧社會可言。慈濟的各項志業,是否人人平等、一體尊重?在四十一年不間斷地努力與耕耘之下,慈濟的腳步從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國際賑災、骨髓捐贈到環境保護和社區志工,如何形成了台灣愛心奇蹟的「一步八法印」志業網?

本文研究發現,就本土宗教性非政府組織的社會活動而言,所提供的社會服務往往因為缺乏主動與創新,而僅淪為一種因襲性、政令性、抄襲性、消耗性以及無計劃性的服務形態。不過,造成這種現象的歸因除了上述所說的本土宗教欠缺專業人才與現代觀念之外,主要還是直接關聯到本土宗教的信仰特性。這些消耗性、凌亂性、專業性不足、缺乏主動與創新,自然是民間宗教團體在從事社會服務工作時,所必然會出現的預期性後果,但是,相與對應的卻是包括庶民性、草根性、普遍性、親和性、便捷性以及深入性等等真實的生活意義。既是民眾信仰感情與信仰態度的具體表現,同時它也是兼具有世俗目的與世俗價值的實踐行為的擴張與延伸,就此而言,即是一種解構、重構與新構的文化體現過程。

根據學者王順民研究,慈濟透過像是對於貧戶的探訪、資源回收、骨髓捐贈等的志願性奉獻〈voluntary redistribution or voluntary transfer〉的志業活動,積極地開創一個完善、和諧與統一的社會環境,這對於社會安全建構的理性過程中,存在著若干社會性轉向〈social turn〉的發展空間。這對於社會安全制度的構想或發展,是可以起積極性的轉化作用 。
論文正文p.44-4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