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維\r
全球化是一個過程,一個狀況,與及一個特別的政治計劃。
全球化業已長時期存在於資本主義發展史中,最早可追溯至已有國際貿易及商業活動的1492年或甚至更早的時期。
“全球化”一詞的出現正是象徵資本主義在地理層面上進行的重新組織(reorganization)。而這樣一個詞語的使用,將只會使我們對一切急速轉變中的地理佈局視為“自然”,致使我們不能對資本主義發展的歷程作出了解。
“全球化”一詞的運用會阻礙我們的視野,使我們不能清楚看出資本主義在地理上或時間上不平均發展的結果。我們應將全球化視為一個資本主義在地理上與時間上不平均發展的生產過程。此外,我們亦應在話語上以“不平均發展”取代“全球化”一詞,使我們能從抗拒全球化過程下的文化霸權。
假如全球化果真對資本主義發展有新的指向的話,這將會是:(一)資訊革命(informational revolution) 改變了生產和消費模式,以及人類的慾望及需要;(二)資本主義在全球化的過程下,運送商品的成本與時間有大幅度的下降。這下降將顯示出資本主義在透過全球化的過程下更能征服其“空間”上的障礙。
對“反對資本主義運動”(Anti-capitalist movement) 而言,由於全球化將在全球不同層面及領域上導致不同的社會矛盾,這將會是一個連結不同抗爭的機會。反對資本主義運動應以“戰鬥地方主義”(militant particularism) 為的方向。
大力
全球化的歷史源頭,是從歐洲發源的資本主義現代性征服全世界的一種希望。而全球化的最終實現,則取決於歐洲以外的不同文化,是否有將其自身的文化、歷史重新包裝、論述成其發展資本主義的獨特條件、優勢。即如果不同的文化都前仆後繼地將自己的歷史論述為一部以資本主義為終點的發展史,那便是全球化的全面大勝之日。
根據華勒斯坦等人的世界體系理論,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是一種生產關係的空間化,在任何等定時間都必然存在「中心」國家對「邊陲」國家的剝削。然而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國家作為分析單位會日漸變得無意義。相反,一種資本主義式的、無國界的「全球文化」會佔領無論是第一世界還是第三世界的某些地區,使之成為「中心」;其餘「邊陲」地區的人民會只有爭扎求存,為跨國資本互相競爭、傾軋。
大力認為反抗全球化的出路,在於重提被一眾後殖民批評家攻擊得體無完膚的「地域」、「第三世界」、甚至「第四世界」等概念。雖然這些概念誕生於資本主和社會主義互相敵視的冷戰年代,這些概念一路以來也沈澱了大量錯誤、僵化的認識﹐但大力認為即使冒將它們本質化嫌疑,強調這些概念能表達一種對具體日常生活(而非抽象的資本邏輯、發展主義)的關懷,亦能喚起一種具「結構共性」的鬥爭的聯想。因此,不僵化地堅持這些概念能為進步的政治提供具體的鬥爭場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